龔浩燕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妊娠合并心臟病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妊娠期嚴重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產婦的生命安全,威脅母嬰結局[1]。臨床中為改善母嬰結局,提高分娩質量,減少孕婦心力衰竭的發生,一般在產婦圍生期實施全程護理干預[2]。筆者分析全程護理干預對妊娠合并心臟病孕婦圍生期的臨床療效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心臟病孕婦43例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1例和觀察組22例。對照組年齡20~41歲,平均(31.20±3.56)歲;圍生期心肌病5例,擴張性心肌病6例,風濕性心臟病3例,先天性心臟病4例,高血壓性心臟病3例。觀察組21~40歲,平均(31.06±3.38)歲;圍生期心肌病6例,擴張性心肌病5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先天性心臟病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4例。兩組妊娠合并心臟病孕婦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實施一般護理,主要包括身體護理、環境護理、藥物護理、檢查護理及生活護理等。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全程護理干預。①分娩前護理:將產婦安排在舒適的單人間,分娩前監測產婦的生命體征指標,準確記錄液體出入量,觀察產婦面部表情、嘴唇顏色及是否出現胸悶氣急等癥狀,準備好搶救的各種儀器及藥物,一旦發現患者出現劇烈咳嗽應及時告知醫生并進行相應處理,避免出現心力衰竭。②分娩前心理疏導:分娩前孕婦由于擔心自身疾病給胎兒帶來危險,擔心預后及胎兒的健康情況等均會出現一系列焦躁、緊張及害怕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觀察孕婦情緒及行為的變化,多給予孕婦關心、鼓勵及支持,告知孕婦家屬給予孕婦適當的陪伴及鼓勵,幫助孕婦樹立順利分娩的信心。③分娩期護理:第1產程幫助孕婦建立靜脈通道,給予吸氧治療,關注孕婦生命體征變化,告知會產生相應的產程變化及分娩具體情況,多給予產婦心理上及精神上的支持,指導產婦進行深呼吸,觀察胎心音的變化及頻率;第2產程觀察產婦是否出現心力衰竭的早期癥狀,給予產婦心電監護、胎心監護及氧氣治療,保證靜脈通道通暢;第3產程時孕婦的腹壓驟然減少,血流動力學出現劇烈變化,因此在胎兒娩出子宮后,護理人員應立即為產婦實施子宮按摩,促進產婦子宮收縮,在產婦腹部放置沙袋進行加壓操作,避免出現由于腹壓驟降出現的心力衰竭癥狀,并觀察產婦的出血情況。④分娩后護理:因產后3 d左右產婦仍然存在出現心力衰竭的可能,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宮縮及出血情況,指導產婦適當下床活動,減少由于長時間臥床出現的下肢靜脈血栓癥狀;指導產婦進行陰道清潔及正確母乳喂養方式,制訂針對性的飲食方針,告知家屬多關心產婦,鼓勵產婦母乳喂養。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孕婦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產后24 h出血量、剖宮產發生率及心力衰竭發生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護理滿意度評分、產后24 h出血量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剖宮產發生率及心力衰竭發生率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剖宮產發生率及心力衰竭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剖宮產發生率及心力衰竭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妊娠合并心臟病產婦剖宮產發生率及心力衰竭發生率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護理滿意度評分、產后24 h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產后24 h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妊娠合并心臟病產婦護理滿意度評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妊娠合并心臟病產婦由于圍生期較多因素的影響及作用,血流動力學會出現較大的變化[3],導致心臟負荷逐漸增加,可能會誘發心力衰竭,導致不良母嬰結局的出現。
全程護理干預主要針對妊娠合并心臟病產婦實施分娩前護理、分娩過程中各個產程的護理及分娩后護理等措施,在圍生期為妊娠合并心臟病產婦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給予產婦全程心臟功能的保護,做好心力衰竭的預防及應急處理措施,減少不良反應結局及產婦心力衰竭死亡的現象出現[4]。本次觀察結果顯示,實施全程護理干預后妊娠合并心臟病孕婦護理滿意度評分、產后24 h出血量、剖宮產發生率及心力衰竭發生率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實施一般護理者。
綜上所述,針對妊娠合并心臟病孕婦在圍生期實施全程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顯著,能改善母嬰結局,控制心力衰竭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