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波波,常進奇,馬亮亮,梁 爽,馬 赟,王藝達,通信作者:許 輝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陳宇清為河南已故著名推拿醫師,其代表性著作為《新推拿法》《新推拿十八法詳解》《胃病推拿法》《新推拿醫案輯要》等。陳宇清在臨床中遵古而不泥古,創新性地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研究推拿治病的機制,同時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自創推拿法、按摩法、拍法、打法、迭法、摩法、揉法、掐法、點法、搓法、壓法、捵法、運法、捻法、抄法、法、分法、合法18種推拿手法[1],其中捵法是陳宇清推拿十八法中治療風寒感冒的常用手法。陳宇清主張推拿醫師施術時應“認清證候,對準部位,按照順序”,同時強調對于風寒感冒的治療要以汗出為度,中病便止,所以明確提出在應用捵法治療風寒感冒時“發汗不可過多”。
《新推拿法》記載:“用三指(拇指、食指、中指)捵提肌肉,自上而下,叫作‘捵法’。此法常用于背胸部,俗叫‘捵脊梁筋’。”隨后應廣大讀者的請求陳宇清又進一步編寫《新推拿十八法詳解》,書中記載“捵法”操作與《新推拿法》一樣,但增加了關于手法應用部位的記載:“部位:背胸部的斜方肌和背闊肌等。順序有二:單手捵由背胸部的上端——枕骨韌帶起,自上而下,直至胸椎棘突;雙手捵由背胸部的上兩側——斜方肌起,至背闊肌止。”《新推拿十八法詳解》對于“捵法”的手法操作又進一步細化分為單手捵、雙手捵,并且明晰了其具體的使用部位,更有利于提高捵法治療風寒感冒的有效性。
《新推拿法》記載捵法“可以發汗,傷風解表”。《新推拿十八法詳解》記載其“可治感冒”。風寒侵襲人體肌表,導致風寒感冒。《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凡是惡寒發熱、身痛項強、頭痛鼻塞、無汗喘咳、脈浮緊者,為風寒感冒,因其病在表,故應汗出而解。捵法以“汗法”的治療方式治療感冒風寒所引起的風寒表證。
《新推拿十八法詳解》記載:“要是身體弱的人,擎架力不大,醫治時,是要慎重;且發汗不可過多,發汗多了,組織疏松,影響保健,反為不美,在診斷時,應該特別注意這一點。”所以采用捵法治療風寒外感時應以汗出為度,不能出汗太多,避免氣隨津脫,防止對患者造成損傷。正如《新推拿法》記載:“蒙被使汗出透,表解熱退,病遂痊愈。”王叔和在《脈經》中載:“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一時間益佳,但不欲如水流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可以看出陳宇清在應用捵法時謹遵圣賢要旨,善于借鑒方藥治病的臨床經驗。在運用捵法發汗時,他強調推拿醫師應注意把握好出汗的度,出汗既不能少,使風寒之邪不能外透,出汗也不能太多,使正氣受損,凸顯了陳宇清“援古證今,結合實際,闡發理論”診病理念。
《新推拿法》記載:“風寒感冒……最好用‘通體推拿法’,尤其是在背胸部用‘捵法’發汗,使外邪解散,氣逆開通,這感冒病就可不藥而愈。不是這樣,遷延失治,體溫增高,肺臟往往因熱發炎,可能釀成‘肺炎’癥。”可以看出陳宇清認為捵法之所以能治療風寒感冒,原因是外感風寒表邪,衛氣被郁,肺失宣降,而致人感冒。這時應用捵法出汗解表祛邪,使肺臟恢復宣發肅降功能,感冒便可不藥而愈。但對于一些遷延失治的患者應用此法則“閉門留寇”“外邪內陷”,使邪閉于肺,氣機不暢,郁而化熱,產生“‘肺炎’癥”。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學西的背景下,陳宇清主張醫者應繼承圣賢要旨,同時運用現代醫學對其發揚創新。捵法為陳宇清自創推拿十八法之一,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感冒,該手法操作簡便,主要以捵提背腰部兩側膀胱經為主,使患者“汗出透”為度。風寒之邪外侵,寒邪束肺,衛氣被遏,捵提背部膀胱經則可以用“汗法”的方式使風寒得散。膀胱經為諸經之藩籬,風寒外邪侵襲肌表,膀胱經則首當其沖,故捵提膀胱經使其汗出,則風寒感冒可不藥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