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乾
(山東省嘉祥縣中醫院,山東 濟寧 272400)
不寐一詞,最早見于《難經》,亦稱失眠,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目前西醫治療不寐除心理疏導外,主要應用鎮靜催眠類藥物,即苯二氮類、巴比妥類和其他非巴比妥類,這些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長期服用還能產生依賴性,停藥后有戒斷癥狀,失眠易反復等。同時服藥期間不可從事高空作業、駕駛車輛、操作機械等特殊工種,孕婦、哺乳期女性用藥也有嚴格限制,因此安全、有效的非藥物療法是醫務工作者和不寐患者努力尋求的目標。艾灸療法作為中醫針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疾病的防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筆者采用麥粒灸厥陰俞治療輕、中度肝火擾心型不寐患者4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均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嘉祥縣中醫院門診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19~68歲;病程最短14 d,最長9年。治療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0~69歲;病程最短20 d,最長8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醫診斷標準 ①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有失眠的典型癥狀:入睡困難,時常覺醒,睡而不穩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過早;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 h;反復發作。②辨證標準。主證: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兼癥: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以上主證全部具備兼有1項以上兼癥,并具有相應舌脈者即可診斷為肝火擾心型不寐。
1.3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2]制定。以睡眠障礙為幾乎唯一癥狀,其他癥狀均繼發于失眠,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適、疲乏或白天倦困;上述睡眠障礙每周至少發生3次,并持續1個月以上;失眠引起顯著的苦惱,或精神活動效率下降,或妨礙社會功能;不是任何一種軀體疾病或心理障礙癥狀的一部分。
1.4 不寐嚴重程度的分級標準 輕度:偶發,睡眠時常驚醒或睡而不穩,晨醒過早,但不影響工作或影響較小,PSQI得分為7~11分;中度:每晚發生,睡眠不足4 h,但尚能堅持工作,伴一定癥狀(易怒、焦慮、疲乏等),PSQI得分為12~16分;重度:每晚徹夜不寐,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臨床癥狀表現突出,難以堅持工作,PSQI得分為17~21分。
1.5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不寐的診斷標準和嚴重程度分級標準并確診為肝火擾心者;患者年齡為18~70歲,性別不限;近1周未服用治療失眠藥物者。
1.6 排除標準 由全身性疾病如發熱、疼痛、手術、咳嗽等,以及因外界環境干擾引起失眠者;藥源性或酒精導致的失眠者;神志不清或患有嚴重精神疾患不能配合治療者;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女性;不能耐受艾灸煙味和皮膚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龍膽瀉肝丸(北京同仁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1020653)口服治療,常規服用劑量為每次6 g,每日2次,囑患者飯后服用。1周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注意飲食和調控情緒。
2.2 治療組 給予麥粒灸治療。取穴:厥陰俞(雙側)穴位選取按照《經絡腧穴學》[3]。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取穴部位涂凡士林,用上等極柔艾絨做成麥粒大小艾炷,置于厥陰俞穴,用線香點火,囑患者感覺溫熱并不發燙時,更換1壯。每穴灸3~5壯,每日治療1次,連續6次,1周為1個療程,連續觀察2個療程。施灸時注意局部皮膚保護。此外,囑患者注意衛生,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按時睡眠,不熬夜,不飲咖啡、濃茶,加強體質鍛煉,解除憂思焦慮,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刺激。
3.1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不寐的療效標準評定。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增加不足3 h;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明顯改善或反加重者。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所有患者均進行3個月的隨訪。其中對照組治愈20例,顯效9例,有效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0.0%;治療組治愈24例,顯效6例,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此外,治療組有1例出現皮膚灼傷,經過處理后恢復正常。對照組有2例出現腹部不適、泄瀉等癥狀,未給予特殊處理,癥狀自行消失。
睡眠是人類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生理現象,與健康息息相關,而睡眠障礙往往會導致人體免疫力、記憶力下降,并產生焦慮等不良情緒,同時還容易誘發高血壓,神經衰弱,甚至造成猝死。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特別是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青壯年人群的不寐發病率逐年上升,不寐已經威脅到人們的正常生活,成為備受關注的公共問題。如何更有效地防治不寐,是醫務工作者面臨的現實問題。中醫認為不寐的病因雖多,但其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一為陰虛不能納陽,一為陽盛不得入于陰。不寐病位主要在于心,與肝、脾、腎密切相關。筆者通過臨床觀察,認為肝郁化火,擾及心神,這一證型比較多見。究其原因,可能與患者各方面壓力增加有關,特別是情緒不穩,無處釋放,長期壓抑,導致肝氣郁結,郁而化火,進而上擾心神,母病及子,發為本病。通過對不寐程度進行分級,對本病及早發現,及早干預治療,符合中醫治未病理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麥粒灸屬于灸法的一種,是用小如麥粒大小的艾炷在穴位上施灸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麥粒灸有如下優點:材料簡單,麥粒灸艾炷小,所需艾絨少;定位準確;灸療效率高,刺激量大;作用深透。厥陰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心包之背俞穴,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對于輕、中度肝火擾心型不寐,采用麥粒灸厥陰俞,火郁發之,瀉心有余之氣火,具有疏肝瀉火、安神的作用。本法易學易會,適合在社區、家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