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紅
(河南省浚縣人民醫院,河南 鶴壁 456250)
中風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病后多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以痙攣性癱瘓較為常見。研究指出,中醫作為一種綠色療法,應用于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可取得較佳的治療效果[1]。筆者探討醒腦開竅針刺聯合手足三陰經推拿對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浚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18例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為觀察對象,經CT、MRI等檢查確診,符合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診斷標準[2],排除依從性差及中途退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9例。對照組男36例,女23例;年齡(62.89±6.11)歲;病程(48.41±4.63)d;Ashworth分級:Ⅰ級15例,Ⅱ級26例,Ⅲ級18例。觀察組男35例,女24例;年齡(62.93±6.13)歲;病程(48.46±4.65)d;Ashworth分級:Ⅰ級17例,Ⅱ級25例,Ⅲ級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給予調節血脂、控制血糖血壓、抗血小板聚集、預防并發癥等常規治療,同時給予康復治療。主要內容包括:保持關節活動度,良肢位擺放,靜態牽拉肌肉痙攣部位,緩解運動控制點的周圍痙攣,并配合被動運動和按摩,每次30 min,每日1次。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醒腦開竅針刺及手足三陰經推拿治療。針刺主穴為雙側內關、水溝、患側三陰交,輔穴為患側極泉、委中、尺澤,配穴為雙側風池、翳風、完骨,上肢增加患側肩髃、合谷、八邪,下肢增加患側陽陵泉、丘墟、照海。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每15 min行針1次。手足三陰經推拿:患者取平臥位,患肢平放于床面,充分放松痙攣肢體肌肉,按摩部位涂抹潤滑油,沿三陰經使用指腹緩慢上推,依據患者的承受能力調整力度,每次10 min,每日1次。兩組患者均于治療30 d后對比療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治愈:Ashworth量表顯示肌力恢復至正常水平;顯效:患者的肌力降低≥2級;有效:患者的肌力降低1級;無效:患者的肌力無變化。②分別采用簡式Fugl-Meyer評分法(FMA)、NDS評分及Barthel指數對患者的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Barthel指數及FMA評分滿分100,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肢體功能、生活質量越佳;NDS評分滿分1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3]。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29例,顯效13例,有效1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9.83%(53/59)。對照組治愈21例,顯效11例,有效12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74.58%(44/59)。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χ2=4.692 2,P<0.05)。
(2)運動、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MA評分、Barthel指數分別為(93.34±5.66)分、(88.65±8.81)分,高于對照組的(83.33±7.13)分、(76.65±8.22)分(P<0.05);觀察組NDS評分為(2.66±0.37)分,低于對照組的(5.11±0.49)分(P<0.05)。
依據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的臨床表現,中醫將其歸屬于“痙癥”“筋病”的范疇。該病的病機為竅閉神匿,進而導致神不導氣,其病在血,肝病則血病,治療時應以補益肝腎、醒腦開竅、疏通經絡為治療原則。本研究中所選穴位內關疏通經絡;水溝醒神開竅,解痙通脈,調和陰陽;三陰交安神,調肝補腎;極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委中治腰背痛、下肢痿痹等癥;尺澤清宣肺氣,瀉火降逆;風池可治頸項強痛、中風等癥;翳風治痙病;完骨治面神經麻痹,失語;肩髃疏經通絡,理氣;合谷為人身氣血大關,鎮靜止痛,通經活絡,可調氣活血,息風鎮痙,醒腦開竅;八邪祛風通絡,主治指關節病證;陽陵泉為筋氣聚會之處,是筋之會穴,為治療筋病要穴,具有舒筋、壯筋的效用,可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等癥;丘墟疏肝利膽,通經活絡;照海滋腎清熱,通調三焦。諸穴合用,補肝益腎,調氣活血,疏通經絡,可改善患者的肌力,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聯合手足三陰經推拿,引陽入陰,陰陽調和,使肌肉運動功能更加協調,同時進一步提升疏通經絡的效果,減輕肌肉痙攣,促進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的恢復,最終達到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4]。本研究結果表明,醒腦開竅針聯合手足三陰經推拿能有效改善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的肌張力及神經功能,促進運動功能恢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