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涵,陳 瑤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盧越卿教授是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腎臟疾病,臨床經驗豐富,尤其對痛風有獨到見解,現將盧越卿教授采用中藥足浴治療痛風病1例分享如下。
患者,男,43歲,2017年1月23日初診。主訴:間斷晨起踝關節撕裂樣疼痛2個月,加重5 d。2個月前患者晨起無明顯誘因出現踝關節撕裂樣疼痛,自訴約2 h后出現足踝部紅腫,就診于當地醫院,查血尿酸358 μmol/L,給予口服吲哚美辛等藥物,疼痛減輕。后間斷出現足踝部疼痛,自行口服藥物緩解。5 d前,患者受涼后再次出現足踝部撕裂樣疼痛,伴足踝及足背部紅腫,自行口服藥物(具體不詳),疼痛未緩解,遂就診于我院。刻下癥:足踝部撕裂樣疼痛、瘙癢,伴紅腫,無低熱,納眠可,二便調。舌紅,苔黃膩,脈數。西醫診斷:痛風。中醫診斷:痛痹。方藥:蒲公英60 g,白芍60 g,丹參90 g,炒梔子120 g,鳳仙透骨草90 g,秦艽60 g,肉桂10 g,艾葉30 g,蘇木70 g,紅花30 g,5劑。水煎外用。囑患者注意飲食,禁食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等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多飲水,勤排尿。5 d后患者未再復診。1個月后回訪,患者訴用藥3 d后足踝部紅腫消退,疼痛減輕,4 d后疼痛消失,未再復發。
按語:痛風是單鈉尿酸鹽沉積于骨關節、腎臟和皮下等部位,引發的急、慢性炎癥和組織損傷,與嘌呤代謝紊亂及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屬于代謝性風濕病。痛風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因此屬于中醫的“痹證”范疇,也可稱作“白虎歷節”“痛痹”“腳氣”等。中醫對痛風的認識最早見于《靈樞·賊風》:“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卒然病者……此皆嘗有所傷于濕氣,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金匱要略》在內經的基礎上提出“歷節病”的病名,因疼痛遍歷全身關節而得名,又因病情發展速度快,故又稱為“歷節風”。《景岳全書·風痹》中云:“風痹證,即今人所訴痛風也。”因其發病時疼痛劇烈,虞摶稱其為痛痹,其在《醫學正傳·痛風》中云:“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痛風也。”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中指出了歷節病的病因病機。其一:肝腎不足,水濕浸漬;其二:陰血不足,外受風邪;其三:氣虛飲酒,汗出當風。盧越卿教授認為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以肝、脾、腎功能失調為主,以風、寒、濕、痰、火為標。患者平素飲食不節,過食膏粱厚味,導致脾失運化,脾胃升清降濁功能失調,濕熱濁毒內生,而又復感風寒,致氣血運行受阻,遂使津液成痰,瘀滯絡道,導致關節紅腫熱痛。治療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為主。故藥選蒲公英、炒梔子清熱解毒;鳳仙透骨草、秦艽祛風除濕;丹參、蘇木、紅花活血化瘀,且蘇木、紅花尚能消腫止痛;白芍濡養筋脈,斂陰止痛。患者感風寒后疼痛再發,稍加肉桂、艾葉散寒止痛。中藥足浴在不影響患者肝、腎功能的前提下,緩解了其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