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俠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非常高。目前手術切除是首選方法。肝癌切除術后可能引起各種并發癥,其中最主要的并發癥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由于肝癌患者80%伴有肝硬化,甚至存在門靜脈癌栓,同時手術切除范圍大,使肝儲備功能銳減而出現失代償。臨床表現為門脈高壓性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1],其出血量每次可達1 000~2 000 mL。一旦出血,護理人員需迅速做出正確的護理,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筆者探討護理對肝癌術后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32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為觀察對象,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23~81歲;肝右葉切除6例,局部切除8例,左半肝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6例,左三葉切除8例。所有患者均有嚴重肝硬化,無明顯胃病病史。32例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嘔血和黑便,發生在術后2~10 d,其中食管下靜脈破裂出血7例,胃底靜脈出血13例,胃黏膜損傷出血12例。
2.1 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要及時與患者溝通,當患者出現嘔血或柏油樣便時,通知醫生,告訴患者不要恐懼緊張,告知相關的解決措施。緩解患者緊張情緒,這樣可使迷走神經興奮度下降,減少胃酸分泌,減弱腸蠕動,減輕胃黏膜的損傷。囑家屬多陪在患者身邊,避免在病床邊討論病情,讓患者情緒穩定,使其感覺到有安全感,從而有信心戰勝疾病。
2.2 出血活動護理 患者一旦出現嘔吐鮮血時,立即抬高雙下肢約30°,避免搬動,協助患者頭偏向一側,防止血液誤吸。囑患者禁食并清除口、鼻部血跡。通知醫生,給予氧氣吸入2~3 L/min,并備好搶救車、吸引器及雙氣囊三腔管等;給予心電監護,建立2條以上有效靜脈通道,遵醫囑正確使用止血、抑酸、降門脈壓力等藥物,必要時補充有效血容量。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嘔吐物及大便的顏色、性狀、量,并做好相關記錄,以便更換用藥。同時做好出入量的記錄,觀察患者的神志情況,警惕肝性腦病的發生。
2.3 飲食護理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恰當的飲食在疾病的恢復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應向患者和家屬詳細講解飲食的注意事項。嘔血和黑便者需禁食;小量出血僅有少量黑便而無嘔血者,給予清淡無刺激的流質飲食,待出血停止1~3 d后逐漸改為半流質飲食,如面條、稀飯、雞蛋羹、豆腐湯等食物,逐漸過渡為軟食。飲食富有營養且易于消化,忌食涼拌菜、粗纖維蔬菜、粗糙堅硬的刺激性食物、濃茶、咖啡及過熱的餐食。進食宜少量多餐、細嚼慢咽,避免損傷食管胃體黏膜而出血。
2.4 康復護理 囑患者出院后遵醫囑繼續服用相關藥物,不可擅自停藥,護理人員詳細講解服藥的意義及注意事項,并告知患者服藥期間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如有特殊不適盡快來醫院就診。向患者強調飲食的重要性,戒飲酒,忌暴飲暴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對胃黏膜有損傷的食物。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穩定的情緒。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讓患者及家屬掌握有關疾病的病因、預防、治療,以降低發病率。同時還應讓患者掌握早期出血征象,教會家屬及患者應急處理。
本次觀察的32例患者中僅有3例出現并發癥加重現象,除1例患者放棄治療外,余均病情明顯好轉。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癌術后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具有起病急、進展迅速、致死率高的特點。在本病的治療過程中需要醫生的精準用藥和護理人員的綜合護理。在本觀察中,32例患者均采取綜合護理,療效顯著。綜合護理有以下特點:心理護理可消除患者不良情緒,使其積極地配合護理人員,增加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2];出血護理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治愈率[3];飲食護理有助于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豐富營養的飲食可以提高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消化道黏膜的通透性及血流量,防止再次出血[4];康復護理可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依從性,同時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減少醫患糾紛,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