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杏娟
(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髖關節置換術是骨科常見手術之一,常適用于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等疾病導致的髖關節功能低下或喪失,能最大限度地恢復髖關節正常功能,緩解疼痛。傳統術后護理大都要求避免活動,但長期制動直接影響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筆者分析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91例需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住院患者,并經髖關節X線或CT檢查確診,均符合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標準,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及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91例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50~78歲,平均(61.52±8.68)歲;病程2~20 d,平均(15.59±2.17)d;Harris髖關節評分10~40分,平均(26.57±3.87)分;股骨頸骨折27例,股骨頭壞死18例。觀察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齡51~78歲,平均(62.36±8.82)歲;病程3~22 d,平均(16.12±2.41)d;Harris髖關節評分13~38分,平均(25.77±3.84)分;股骨頸骨折28例,股骨頭壞死1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因及髖關節功能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接受我科常規用藥,護士監督患者用藥,術后對傷口進行日常換藥及消毒護理,避免發生感染。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①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②康復方案制訂:康復護士對患者進行評估并根據其病情制訂個性化康復護理方案,告知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取得其配合。③康復方案實施:a.術前康復護士指導患者掌握術后康復鍛煉方法;b.術后良姿位擺放,在無活動性出血下盡早進行康復鍛煉。第1周進行股四頭肌、臀大肌及臀中肌的等長收縮訓練,踝泵及被動CPM機訓練,深呼吸訓練;術后第2周開始主動直腿抬高、屈膝屈髖及空蹬自行車訓練;術后第3~4周進行床旁坐位,逐步站立或輔助行走。④出院指導:繼續康復鍛煉,注意避免久坐,髖部不能低于膝關節。
3.1 觀察指標 3個月后,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及髖關節功能改善情況。①并發癥發生率:術后深靜脈血栓、感染及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率=(深靜脈血栓例數+感染例數+墜積性肺炎例數)/總例數×100%。②髖關節功能改善效果:根據Harris髖關節評分進行評定[1],包括疼痛、功能及髖關節活動、畸形4個評估項目,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功能康復越好。

3.3 結果
(1)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35%(2/46),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7.78%(8/4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94 5,P=0.040 6<0.05)。
(2)髖關節功能改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Harris髖關節評分為(75.12±11.26)分,低于對照組的(69.24±9.91)分,觀察組功能康復優于對照組(t=2.645 9,P=0.004 1<0.05)。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治療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或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等疾病髖關節終末期的手術方法[2],可最大限度地恢復髖關節解剖結構,改善髖關節功能。但手術自身的創傷和鍛煉方式不正確等因素導致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不佳。如何改善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為臨床諸醫師的研究重點。
早期康復護理是康復護士根據患者功能評估結果,從心理、康復計劃的制訂與實施等各方面制訂的個性化護理方案。術前進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讓患者對本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講述成功案例以緩解其緊張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正確的康復理念[3-4]。根據患者病情及髖關節功能制訂個性化的康復方案;良姿位的擺放可有效避免髖關節的內翻和外旋;第1周靜止性功能鍛煉可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預防下肢肌肉的萎縮及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第2周主動鍛煉可促進髖關節活動度的增加、下肢肌肉力量的恢復及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第3周下肢逐步負重或輔助行走,進一步促進髖關節、下肢功能及體能的恢復。出院后仍加強髖關節的自我保護,增強髖關節功能,進而促進下肢功能全面康復。經過3個月干預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髖關節 Harri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功能,能最大限度地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