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骨折為常見骨科疾病,是指骨結構連續性的完全或部分斷裂,多發于兒童及老年。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骨折部位的畸形、異常活動和骨擦音,有時還可能伴發熱、疼痛和出血,嚴重者可導致休克甚至死亡。在我國,隨著經濟建設和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骨折疾病的發生逐年增多,已經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一大疾病[1]。目前骨折治療的主要手段還是西醫手術,主要手術方式是切開內固定術和微創手術。切開內固定術雖然療效較好,但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大,內置的鋼板和螺釘會破壞骨質和骨外膜,進而影響骨質的血液供應,使骨痂形成緩慢,同時人體對鋼板和螺釘的排異反應容易造成感染等并發癥,骨折愈合后還要進行二次手術取出內置物,又對人體造成極大創傷[2],如果忽視術后功能鍛煉,很有可能留下關節功能活動受限、患處肌內萎縮等后遺癥[3],而微創手術雖然可以避免以上的弊端,價格卻比較昂貴。而在我國民族醫學中,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在治療骨折方面體系完整[4],經驗豐富,方法眾多[5],療效顯著,價格低廉[6]。因此,本文將簡述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的基本概念、治療骨折的具體方法及其臨床療效,以期為臨床骨折的治療提供更多參考。
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是蒙醫整骨術的主要手段,整復療法包括手法復位和噴酒捋撫按摩,功能療法包括小夾板外固定和功能鍛煉[7],以減少骨膜損傷,保護白脈、黑脈(白脈指神經系統,黑脈指循環系統),補肝益腎三大理念為指導,為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創造出了有利環境和條件,取得很好的療效[8]。
1.1 手法復位 蒙醫治療骨傷的手法是在蒙醫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的,有其獨到之處,以“動靜結合”為治療原則,根據骨折的類型選擇相應的手法,主要包括10種手法:橫斷型骨折用牽拉法橫向復歸,壓扁型骨折用提推法反向復原,嵌入型骨折用鉤拉法復正,粉碎性骨折用捏拿法復齊,凹陷型骨折用提推法復平,螺旋形骨折用轉拉法復原,斜型骨折用拿壓法復貼,裂縫骨折用拿推法復原,撕脫型骨折用掐壓法復回,復合型骨折根據情況選用適當的手法[9],手法順應人體解剖和骨折斷裂處的結構,可以減輕患者痛苦,縮短復位時間。從現代骨傷力學的角度講,骨折是在力的作用下發生的,復位應該遵循“以力對力”準則沿骨折發生的反過程實施。受力分析得知,10種復位手法很好的遵循了“以力對力”準則,在作用力之下,糾正骨折殘留的小角度和切向錯位,使骨折端得到更準確、緊密的吻合,具有良好的療效[10]。
1.2 噴酒捋撫按摩 噴酒捋撫按摩是在骨折復位、固定之后實施的一種促進骨折愈合的輔助療法。噴酒捋撫按摩基于“血受養于食物精華,血隨氣行”的觀點[11],在骨折處先噴上酒,然后再施用特殊的按摩手法以刺激患處的肌肉、神經等組織,防止傷熱內陷、筋腱拘緊,促進患處的愈合。蒙古族把酒作為萬物之圣,用帶有悅耳尖叫聲的高速流、噴霧狀酒汽噴射到骨折端時,酒霧以其高速流、低壓、低溫和易揮發性帶走骨折部位的大量熱量來迅速散熱從而達到消炎、散腫、止痛的作用。另外,噴射到骨折處的酒的“酒因子”可以隨手法捋撫滲透到患者的患處里,與皮膚、肌肉、血管等組織及其細胞產生作用,可以刺激組織產生興奮,這種興奮可通過神經傳到大腦,極大的激發與調動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加快傷處愈合,也為手法復位創造了有益的條件。噴酒捋撫按摩法有14種手法,包括摩捋法、摶摩法、按壓法、揉摩法、揉摩法、搓合法、抖動法、擠推法、攥捏法、掐摩法、抻摩法、搓摩法、掐入法、蹭摩法,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散結止痛的作用[12]。臨床上會根據骨折部位和階段采用不同的手法,例如骨折一周內主要是局部組織的損傷,癥狀以紅腫熱痛為主,故采用活血化瘀的摩捋法和掐摩法;骨折兩周后紅腫熱痛癥狀基本消失,傷情趨于穩定,這時期當補腎益肝健骨,采用蹭摩法和搓摩法;在骨折愈合后由于氣血、筋骨的損傷和長期臥床,患者身體出現氣血虧損、筋骨肌肉萎縮的癥狀,這一時期應補氣養血、強壯筋骨、散結通絡、促進患肢的功能恢復。在傷肢處采用按壓法、抖動法、搓摩法,在傷肢關節處采用揉摩法、搖摩法,對傷肢肌肉采用摶摩法、搓摩法。另外對胃、大腸、膀胱經有關穴位尤其是脾俞、胃俞、三焦俞進行噴酒按摩,施以搓摩、抖摩、推摩法,增強人體機能。噴酒捋撫按摩可以散患處熱,活血化瘀,舒筋通絡,補氣養血,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補益肝腎,補充患者的元氣,從而調理“三根”,促進骨折愈合[13]。現代骨傷生物力學認為骨折符合“繼發性長周期功能適應”的過程與環境有關,可以進行干預。噴酒捋撫按摩順應這一觀點,通過“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來治療骨折,有著極好的療效[14]。現代醫學實驗研究證明,噴酒捋撫按摩可以促進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CF-1和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肽(PTHrP)的分泌,這些因子可以刺激骨細胞的增殖,促進和改善骨折處的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系統,降低血清中皮質醇的含量,促進骨蛋白的合成,加快骨折處的鈣磷代謝和增加礦元素的含量,促進骨折的愈合[15]。
1.3 小夾板外固定 蒙醫有獨特的一套骨折固定方法,是骨折復位和愈合之間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包括小夾板固定療法和沙袋挾擠法。小夾板固定基于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病人、不同部位、不同骨折選擇相適應的4~8塊柳木、松木做的小木板固定,在骨折端用1~5塊松軟的氈子、繃帶做壓墊,用3條布帶捆扎小夾板的兩端和中端,形成三點擠壓患肢的杠桿固定法[16],能夠順應患肢的結構彈性和韌性,適應患肢的肌肉壓力變化,把外自固定方法和患者的主動性、能動性結合,充分發揮骨折自固定能力,為患肢的自我修復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骨折的愈合[17]。患肢兩側再用沙袋挾擠法進行固定,用裝上沙子的布袋放在患肢兩側向內挾擠。沙子能根據骨折部位形狀而改變形狀來固定和施加作用力,具有按需而動、固定牢靠、穩定患處、加速愈合的優點[17]。小夾板固定具有幾何和力學的穩定性特征,二者相互制約,在穩定固定的同時不影響患肢血液循環和壓迫患肢神經,做到了動靜結合、整體固定[18],很好的滿足固定的生物力學要求,構成了一個和諧統一的動穩定固定系統[19]。現在主流使用的石膏固定具有固定后患肢上下關節不能活動,長時間會出現關節僵直,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弊端。而夾板固定只固定骨折部位,既保持骨折復位后的穩定又能使骨折兩端關節適當活動,可以防止關節僵直,減少患者功能康復時的痛苦和后遺癥,而且隨著患肢關節的活動,可以帶動患肢肌肉的收縮,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加快腫脹消退以及骨折愈合[19]。
1.4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是骨折康復和功能恢復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蒙醫認為保持患處的功能正常可以維持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快患處紅腫熱痛癥狀的緩解和消散。合理適度的功能鍛煉可以加快骨折愈合,同時能夠防止關節僵硬及患肢肌肉萎縮,所以功能鍛煉和骨折愈合要同時進行,功能鍛煉要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始終。功能鍛煉分為早中后三期,按照早期以靜為主,中期追求動靜平衡,后期以動為主的原則進行。具體實施為:早期:從復位固定當天開始的二周內,這時患肢腫脹疼痛,做小幅度的四肢肌肉收縮舒張練習,逐漸增加運動幅度及用力程度,促進紅腫熱痛癥狀的消失;中期:整復后2~6周,這時期紅腫熱痛基本消失,開始做髖關節、膝關節、腕關節等關節的靈活度訓練;后期:整復后6周以后,骨折部位已長出大量骨痂,斷端比較穩定,可以開始做全面的肌肉、關節功能康復訓練,患者可以拄拐下床負重[20]。功能鍛煉通過肌肉有節律的舒縮運動,改善患處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有效防止患處角畸形,肌肉僵直萎縮,骨折不愈合等并發癥的發生。
為了了解蒙醫的臨床療效,本文檢索了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骨折的臨床研究,選出如下研究以證實其療效。孟和額爾敦[21]用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結合骨牽引治療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3個月、1年優良率分別達到90%和93.3%,患者滿意度為100%;包青山[22]用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187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半年后恢復優良率為98.9%;銀鎖[23]用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260例Colles骨折患者,6-10個月后有247例完全康復,優良率達到95%;許青[24]使用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120例軟組織損傷患者的有效率達到97.5%,治療82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的有效率為100%,治愈率為72.6%;巴虎山和王青春[25]將87例橈骨遠端colles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用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對照組用西醫手術聯合抗生素治療,發現治療組的骨折愈合天數為(30.21±3.12)d,對照組骨折愈合天數為(35.65±2.69)d,蒙醫整復療法和手法復位組骨折愈合時間短,恢復快;巴虎山和王青龍[26]將347例四肢骨折患者分為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組和單純手術治療組,兩組療效進行對比,發現用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的患者治愈率為91.9%,優于單純手術治療72.54%;紅兵[27]將60例橈骨遠端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用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對照組用石膏固定治療,隨訪8~12周,統計出治療組總有效率達到100%,優于對照組的96.67%,治療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為100%,優于對照組的86.66%;何龍[28]將116例脛腓骨骨折的患者分為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組和石膏固定治療組,治療組的治愈率為50%,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的治愈率為43.10%,總有效率為84.48%,蒙醫治療組療效優于石膏固定組;包木仁[29]將10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為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組和西醫手術治療對照組,治療一個月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8%,優于西醫手術組的總有效率86%;巴虎山等[30]將80例NeerⅡ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為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組和西醫手術治療組各40例,觀察療效得知,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組骨折復位優良者為32例,優良率為80%,西醫手術治療組骨折復位優良者為19例,優良率為47.50%;骨折愈合時間上,蒙醫組平均為(6.9±1.1)周,西醫手術組平均為(10.99±2.3)周,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治療組療效更好,愈合時間更快[30]。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療效好,恢復快,但其療效還需更多的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在治療骨折方面,相比西醫手術治療,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具有風險小,方法簡便,患者痛苦輕,功能恢復好,并發癥少,愈合快,治愈率高等優點,符合國際上更加重視骨折預后的康復訓練、功能恢復和人體的營養狀態的大趨勢。但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理論體系比較原始,還沒有達到現代醫學體系的高度,還有待于發展和完善;研究手段比較原始,技術落后;對人體和疾病的規律認識不全面,研究不透徹[31];目前蒙醫治療骨折的臨床研究數量少,質量偏低,其療效還需大量的高質量臨床實驗去證實。針對這些缺陷,筆者提如下建議:堅持蒙醫傳統,發揮蒙醫治療骨折的優勢;吸收現代醫學、中醫學和其他醫學的理論和優點,完善蒙醫理論體系,提高蒙醫整骨理論的現代化水平;學習現代醫學的先進科研理論和方法,深入研究人體和疾病的規律;嚴格按照臨床實驗標準,進行大量的高質量臨床研究來證實蒙醫整復療法和功能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追求更加規范、簡單、有效、經濟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