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垠的瀚海戈壁,源自亙古的嚴酷自然環境,在曾經塑造了“柴達木精神”和“兩路精神”的同時,也為柴達木人的精神家園注入了敢為人先、勇于突破的秉性。
在四十年跋涉前行的改革開放之路上,這種秉性在融合到改革大潮后,顯化成一種信念和力量,以潮涌拍岸之勢,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遼闊大地席卷開來,產生了空前的活力。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增長正在從以往傳統的靠拼土地、拼資源、拼勞動力向拼科技、拼質量、拼效益發生轉變。在這一宏觀背景下,對曾經走過一段靠“吃資源飯”、生產方式粗放、發展不協調之路的海西州而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轉型發展,生產方式高端、健康可持續之路,唯有改革,才能打破束縛和制約;唯有改革,才能迸發活力率先“搶灘”。
經濟社會發展普遍面臨的問題,是發展動力不足、發展約束條件尤其是資源環境約束條件日益嚴峻。海西州頭頂上曾讓人艷羨的“資源大州”光環正在淡化。而要筑起一條高質量發展全新之路,以此沖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瓶頸”,擺在海西面前的唯有改革創新一途。
一場曠日持久、事關海西發展的改革在浩海戈壁縱橫展開。近年來,海西重點推進改革任務達290余項,其中承接中央和省上的改革178項,自主創新改革100多項。改革的活水潤澤了戈壁上的枸杞、藜麥種植基地、養殖產業等特色農牧業,第三產業收獲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激活效應。而作為一個“工業大州”,各項改革的強力推進,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為核心“引擎”,在廣布于八百里瀚海戈壁上的工業園區企業掀起了大潮巨瀾,以空前迸發力托起柴達木工業巨輪劈波向前。
以鹽湖化工業產業為核心,融合油氣化工、煤化工、金屬冶金、新能源、特色輕工業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已見雛形。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全線打通,鎂合金實現批量生產;1萬噸碳酸鋰填平補齊工程建成,啟動“2+3”萬噸碳酸鋰項目;鉀肥產業系統發揮護衛艦作用,成為“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示范單位”,實現了全省循環經濟示范單位零的突破,熔鹽產品首批18000噸硝酸鉀和1000噸硝酸鈉敲開國際市場的大門,融入“一帶一路”。
新能源產業,在轉型發展中釋放出耀眼光束,綠色發展在海西鋪開生機勃勃的底色。僅在德令哈,這塊在蒙古族語言意為“金色世界”的土地,在改革中煥發希望的活力。域內擁有發展新能源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年平均日照時間達3500小時以上,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達7000兆焦平方米;加之擁有大面積荒漠化土地資源,德令哈市西出口規劃建設面積約466平方公里,可滿足1萬兆瓦以上光伏光熱發電項目用地,東部蓄積鄉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可滿足2千兆瓦以上光熱發電項目用地。此前“白云千載空悠悠”的自然資源條件,已然成為德令哈實現綠色發展的先天優勢。
借改革創新活力,德令哈率先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商業化運行的并網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并且在熔鹽儲能等太陽能光熱發電關鍵技術領域率先取得百余項專利,在全國同行中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中廣核太陽能、國家電投黃河公司等光熱項目和青海明陽公司等風電項目紛紛落戶德令哈。業已形成一條完整的光熱材料制造、裝備制造、產業支撐服務體系等光熱風電系列產業鏈。
改革讓循環發展開辟新境界,一項項富有創新意蘊的改革措施,帶著活力和“熱度”在海西大地深扎根須。改革的活力成為海西在新時代謀求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
海西州強化頂層設計,以改革創新意識,精心繪制出舉全州之力打造“五個千”產業集群路線圖。建設千億元鋰產業集群,著力推動產業向下游延伸;構建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產業集群建成國家百萬千瓦級光伏“領跑者”基地和國家級零排放清潔能源示范基地;構建千億元新材料產業集群,建成國家最大的金屬鎂及合金材料產業基地,打造國家重要的冶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產業基地;構建千萬噸級原油儲備及油氣化工產業集群,形成千萬噸級原油儲備及油氣化工產業規模;構建千億元特色生物產業集群,推動千億元特色生物產業在海西異軍突起。
“活力海西”無一不彰顯出改革的能效。改革促進了發展,發展為整體經濟社會釋放了強大推力。2018年,海西州率先在全省實現整體脫貧“摘帽”,全州脫貧攻堅走在了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前列;推動柴達木生態綜合治理和綠色發展近3000億元的重大生態環保項目實施,青海西部的“綠色長城”正在筑起;“管黨有方、治黨有力、建黨有效”,營造了河清海晏的良好政治生態,為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可靠的保證……
改革,唯有進行時,從無完成時。新時代賦予的改革使命和重任,在海西人今天的肩上,更在未來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