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困人口中,除了一部分因身體等原因導致脫貧困難外,還存在一些特殊類型貧困人群,脫貧難度很大。比如,部分貧困人員習慣了等、靠、要,不愿脫貧摘帽,從內心認為評上貧困有本事,一讓脫貧就不愿意。這是典型的屬于主觀上缺乏脫貧動力的“精神貧困”。一些地區甚至還形成一種意識,認為打打麻將、喝喝小酒的日子才是好日子。如果政府給他們扶貧救助,就正好借機減少勞動,扶貧變成了“養懶漢”“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一味“等、靠、要”。“精神貧困”正成為脫貧攻堅路上難過的坎、難爬的坡。
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缺乏主要有4種類型:一是生活在疏遠物質財富的群體性文化中,甘于貧困,這在一些相對封閉的偏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較為常見;二是生活目標模糊,主要是沒有配偶、子女的人群,他們沒有值得奮斗的目標;三是發展信心缺失,主要存在發展競爭中被邊緣化的人群,他們覺得個人再怎么努力,也擺脫不了落后的命運,于是干脆聽之任之,自我邊緣化;四是福利依賴,即“等、靠、要”思想嚴重的人群,其他貧困戶甚至受到這些“懶漢”的影響,這給基層扶貧工作帶來新的要求。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確實存在拼搏奮斗的精神源泉無法滋養到一些貧困地區,導致這些地區形成封閉落后的思想觀念。另外,一些扶貧措施不對癥、風險高,也會引發貧困群眾的反感甚至抵觸。“精神貧困”最突出的根源,是扶貧方式和手段沒有精準面對實際矛盾,注重項目而忽視實際,貧困群眾失望情緒掩蓋了對脫貧的向往。面對這些困境,最應該做的是從思想根源上斬斷“窮根”,不僅要為貧困群眾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氛圍,更要厚植貧困地區精神文化沃土,精準對接貧困群眾的精神和物質需求。
可見,治貧先治人,扶貧先扶心,這是當務之急。扶貧先扶志,但現在一些貧困地區群眾“志”欠賬太多,僅靠產業扶貧、資金扶貧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當地的“貧困生態”。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等、靠、要”思想一旦養成,就會讓貧困戶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惰思想,削弱戰勝貧困的斗志,讓各種扶貧好政策成了擺設。從根本上來說,這是思想出了問題,把貧困歸咎于外因。因而,僅有“精準扶貧”還不夠,在精準遴選需要救助的扶貧對象、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后,我們還需要精神扶貧。精神扶貧,是從觀念上擺正人們依賴外援的錯誤認識,從精神上激勵人們拼搏進取,從思想上激發人們脫貧致富的主觀愿望。精神扶貧的精髓在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思”。這是因為,只有從主觀上形成脫貧欲望才是內在而持久的動力之源,只有從思想上萌發致富精神才是民富和國強的文化之本。因此,相比于物質扶貧,精神扶貧更為根本。
以育化人,用宣傳教育打開思想之窗,以思想為宣傳導向,深入貧困戶宣傳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讓群眾知曉黨和國家正在實施的扶貧戰略,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先打贏脫貧攻堅的思想戰,不僅要在政策、資金、技術和人力上加大投入力度,更要在工作中注重思想教育,把精神扶貧作為扶貧工作的前提,首先解決貧困戶精神貧困問題。精神扶貧要多關注群眾思想狀況,滿足群眾精神需求。調研發現,一些群眾由于精神空虛、科學文化水平低,世界觀發生偏差,轉而向封建迷信尋求精神寄托。對這些問題,基層干部要多加引導。在扶貧送溫暖的同時,更加注重從思想上、精神上進行幫扶,引導貧困群眾心懷感激,好好珍惜黨的惠民政策,在借助外力的同時強化自身內力修為。除了物質幫扶,還要做好科學知識普及工作,做好宣傳員,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入戶,落地生根,入腦入心。
鄉村治理,激發內生動力,是告別貧困的根本性措施。針對部分貧困戶好吃懶做、自由散漫和農村濫辦酒席等不良風氣,村級黨組織要引導村民委員會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圍繞群眾脫貧攻堅不參與、產業發展不主動、亂搭亂建、濫辦酒席等難點問題,引導村民將“扶貧不扶懶”“破除等、靠、要”等寫入村規民約,教育群眾自覺遵守,提高群眾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幫助他們擺脫思想觀念上的“貧困”。
激勵約束。解決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關鍵,還在于村級以下社區的組織化功能,而強化村級社區組織化功能是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大的挑戰。針對個別“懶漢”貧困戶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因酒致貧、因賭致貧、因房致貧等現象,村級黨組織要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健全完善評優罰懶機制,實現貧困戶評選以及退出制度化、規范化,將精神扶貧與鄉村振興、文明村創建相結合,評選表彰一批精神扶貧文明示范村、衛生示范村,文明示范戶、脫貧致富示范戶等,形成“村村樹示范、戶戶創示范、家家爭示范”的局面。在評先的同時開展“評懶”活動,在村公開欄上曝光,并明確由一名黨員致富能手進行幫帶。
文化建設,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改變不利于發展和脫貧的觀念。幫助貧困戶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對一些生活條件差的貧困戶,要進行各種形式的精神幫扶,把改變自身習慣和行為作為幫扶的前提條件,鼓勵他們邊干邊學,邊干邊增強信心。充分依靠老年人協會、婦女協會、農民合作社等各類村民組織,促進村莊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嬗變。
就實踐而言,精神扶貧應從短期和長期兩個維度發力。短期看,應加大“主動脫貧致富”的宣傳力度,可考慮設立專門針對貧困戶的增收獎勵基金,以從思想上和物質上同時激發貧困戶主動脫貧的主觀能動性。長期看,應通過國民教育加強公民素質建設和道德建設,從小樹立人們獨立、自主、奮斗、進取精神,從觀念上形成獨立自主和分憂社會的擔當意識。毫無疑問,國民教育發揮的扶貧效應,盡管見效長,但卻極為根本。扶貧重在扶智、扶文化。教育上去了,貧困地區的孩子真正走出大山,全家徹底脫了貧,而且這種榜樣和示范作用無法估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良好文化氛圍。要抓好黨建促扶貧,“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要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要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且群眾信得過的干部到貧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同時,加強就業培訓、農村醫療等社會事業,讓貧困群眾增加更多技能,有更多保障。同時,精神扶貧顯然并不僅精準地定位于貧困戶,它還廣泛地造福于全體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