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可持續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文明的顯著標志。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至工業文明依次經歷了“自然主宰的和諧”“整體相對的和諧”至“人類征服自然”的歷史演變。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同時生態環境遭到災難性破壞,生態平衡被打破,最終把人與自然推向了對立面,人類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嚴峻的形勢迫使人們對傳統發展觀念進行反省和反思,由此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從此人類對環境問題達成基本共識,并被確立為具有一定約束力的普遍原則與制度理念。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里約宣言》就是這一理念與原則的集中反映,代表著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認識、新探索,體現為實現從“資源無限”到“資源有限”,從“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的理念性轉變,標志著人類社會邁入生態文明新時期。“十八大”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五位一體”的戰略構想使生態文明建設成了衡量和評價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尺度。近年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制度設計。“十九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我國基本方略中,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要求,并將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定義為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方面。
青海地處中國乃至全球生態要地,青海的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一直受到世人關注。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期間提出了“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并將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位,足見青海的生態地位之重要。2017年,青海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圍繞“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進一步提出了“四個轉變”,第一個轉變就是“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2018年,青海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上作出了“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戰略部署。近年來,青海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這一重大要求上認識不斷深化,路徑不斷優化,實踐不斷創新,可謂舉措連連,成就斐然。生態是青海的立省之本,“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美麗新青海建設”是實現青海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和發展方向。
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依賴自然,同時人類文明的進步也影響著自然及其結構、功能與演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理論邏輯上講,是人與自然互相適應的辯證統一關系;從實踐意義上看,是人與自然雙方均處于既被改造又相互保護關系。歷史經驗表明,只有當人類與自然處于平等、互利、和諧的關系狀態時,自然才能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

生態價值觀則是人類對以往經濟行為反思后產生的自然界價值觀,是保護和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健康運行的基本準則,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觀,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價值取向。筆者認為,自然界價值包含三個層面:一是自然資源本身的生態價值;二是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價值;三是人類勞動投入所產生的價值。據國家林業局生態監測評估中心測算數據顯示,2012年,青海生態資產總價值達18.39萬億元,是地區生產總值的97倍。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三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資產為15.19萬億元,占比82.7%,僅三江源區生態資產價值為126616億元,占比68.9%。全省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為7300.77億元,是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39倍。2012年,青海為下游地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達4726.56億元,占總價值的64.7%,與水有關的淡水資源、水電、水文調節以及土壤保持4項服務價值為2649.30億元。由此可見青海生態價值之大,也是對習總書記“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的生動詮釋。只有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才能筑建青海全社會人民的生態價值自信和全國人民對青海生態地位的科學認知。因此,確立生態價值觀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美麗新青海建設”的基本前提,也是構建青海生態文化體系的核心要義。
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包含:生物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能量和物質輸入、輸出保持平衡;食物鏈結構復雜、相互交叉而形成食物網;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有良好的關系。生態系統內部自我調節能力和對外界抗干擾能力都有一定限度,外界干擾或壓力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極限,其自我調節功能失調,最終將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失衡。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重大而深遠,體現在以下方面:干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生物種類或成分的改變;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因素改變;信息系統破壞。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是保證生態系統不斷向人類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基礎。生態平衡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狀態。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屬高寒生態系統,由于其海拔高、氣溫低,降水量少,干旱特征明顯,土壤發育歷史短、抗蝕能力弱,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為主,結構單一和草地生產力低、更新緩慢等因素,決定了生態系統本身的脆弱性,加之人類活動和氣候暖干化影響,造成了青海局部地區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青海生態系統退化不僅制約本省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而且會危及長江中下游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必須積極維護高原各類生態系統平衡,減少經濟活動干擾,加大生態系統管護力度,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美麗新青海建設”提供基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在此前提下,人類應不斷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以促進合理有效利用自然。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關鍵在于人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應遵循生態規律,才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協調發展。生態學規律即生態學研究領域中事物和現象的本質聯系,包括:相互制約與相互依賴規律;物質循環轉化與再生規律;物質輸入與輸出的動態平衡規律;相互適應與補償進化規律;自然資源有限和極限規律。生態規律的作用范圍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整體,包括各類型生態系統,以至“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運用生態規律,不僅有利于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并且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理論指導作用,例如,運用生態規律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原理。同時,應以生態規律科學指導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工作。高原各族群眾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應繼續綿延和弘揚千年中華文明和高原少數民族文化孕育的豐富生態文化,從永續發展的角度提出青海未來發展的高質量要求,運用經濟、生態和社會發展規律,把握相互之間依存的關系,推動青海生態、經濟、社會良性互動,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美麗新青海建設”是積極推進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要求。構建“美麗新青海”的主要內容和目標,也是明確青海社會經濟生態統籌協調發展的基本導向。筆者認為“美麗新青海”建設的具體內容和目標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美麗新青海”或“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目標,首要任務是樹立和提高全民生態價值觀和生態文明意識。一方面,要通過持續的基礎教育、媒體宣傳、輿論引導、討論交流、公眾參與等方式傳播和普及生態價值觀,生態文明觀念、生態道德觀,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提高群眾生態文明素養。另一方面,要加強生態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推進生態文化產業大發展。此外,要深入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活動。以促進全民參與“美麗新青海”建設。
第二,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建設“美麗新青海”從狹義上可以理解為青海生態環境建設,即通過自然恢復、人工修復或二者結合的方式積極維護青海各類生態系統結構平衡和功能平衡。具體而言,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保護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是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包括:一要保護森林土壤動植物棲息生存的環境,保護高寒珍稀生物的多樣性;二要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護好江河水源地;三要保護大氣環境。主要舉措是設立保護區、嚴格開發利用標準、控制開發強度等。青海省設立的保護區面積占全省面積的90%,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各類生態系統自然修復提供了良好的庇護所。建設生態環境包括:城區內外開展綠化建設;進行符合生態建設的水利建設;進行生態修復;推進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等。與此同時,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并落實常抓不懈,以實現青海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性好轉,三江源地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地區、東部干旱區、柴達木盆地“五大生態板塊”環境保護與建設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三,發展生態經濟是建設“美麗新青海”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可以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另一方面,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同時,可以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求。生態經濟是青海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也是推進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是實現生態經濟實力強的主攻方向。在經濟工作中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兩張牌。著力構建以高原生態農牧業、新能源產業、生態文化旅游等產業為特色的新青海生態經濟體系。同時,注重推動科技與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為生態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第四,生態文明制度是建設“美麗新青海”的根本保障。生態文明制度涵蓋了有關資源節約方面的制度、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制度以及同時涉及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制度。生態制度方面,需要建立起科學、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例如,要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以及實行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等,尤其是力爭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縣域資源環境綜合執法模式中走在全國前列。此外,注重發揮政府職能,樹立科學政績觀,建立政府生態責任制,實施綠色GDP考核機制,為實現”美麗新青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