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提出“四個扎扎實實”: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實實加強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為落實和推進“四個扎扎實實”,省委十二屆十三次會議上,提出“四個轉變”,即“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的轉變,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的轉變,從研究地方發展戰略向融入國家戰略的轉變,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
省委提出,要“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和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那么應該如何深刻理解這句話?轉變的“本質”要求是什么?青海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加快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這是富民之計,核心是“三農”轉型發展。全面小康的難點和重點在農牧區。青海省農牧區大部分是生態保護區,土地、草場、林木既是農牧業生產資料,又是生態資源。我們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保護與民生的關系,把環境保護、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統一起來,統籌謀劃,綜合施策,科學合理地發展農牧業優勢產業,積極改善農牧民生活條件,走出一條農牧區生態得到保護、農牧業生產得到發展、農牧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共贏發展之路。[1]
從“兩個單一觀念”中走出來,就是要從單純的保護生態中走出來,從單純的經濟發展中走出來。
從“單純的保護生態中走出來”,要解放思想,堅持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理念,讓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的增長點,讓農牧民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受益。從理論上說就是“生態經濟化”。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過去我們缺乏這樣的理念,保護單一,很多地區生態保護做得好,但老百姓沒有從中受益,仍然過著窮日子。
從“單純的經濟發展中走出來”。就要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在發展中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生態賬。從理論上說就是經濟生態化。如果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只算經濟賬,是沒有出路的。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轉變目標。是要走出一條農牧區生態得到保護、農牧業生產得到發展、農牧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共贏發展之路。關鍵是“共贏”,既要生態效益,也要經濟效益,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進入新時期,青海省委提出“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和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轉變的理由在哪,不轉變行不行?這是一個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才能提高轉變的自覺性,真正做到省委要求的“主動轉”和“加快轉”。
1.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概念不僅包括人的勞動和創造力,還包括作為人類生存依托和勞動對象的自然界。生態環境是重要的生產力要素,這一要素是人類開展生產實踐活動的重要資產,是人生存的必備條件。優美的自然環境能成為地區的支柱產業和老百姓致富的聚寶盆。從全局和長遠看,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水平提高的過程本身也是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過程。通過環保產業發展和對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帶動,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最終實現經濟發展這個“效益”和生態環境這個“資產”間的良性循環。[2]
2.生態與經濟協調理論
在生態經濟系統中,生態系統是經濟活動的載體,為經濟發展提供各種自然資源和環境保障。因此,只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充分利用和發展積極的一面,消除消極的一面,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使兩個系統都處于協調狀態,整個系統才能處于協調狀態,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3]
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紐帶,社會再生產所需的一切物質和能量都來自自然生態經濟系統。因此,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賴以發展的物質源泉。當經濟系統調節機制破壞了生態系統生物資源和環境資源的結構、布局和自我更新能力時,經濟系統就會陷入惡性循環。這個理論說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內在關系。
3.生態價值理論
生態價值是通過生態服務功能,體現出來的對人類直接或間接的作用。[4]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維持大氣組成、穩定和改善氣候,以及控制洪水和提供飲用水等。這說明,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能給人類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價值。
4.增長的極限
系統思考大師梅多斯等人在1972年出版《增長的極限》,論述了現代社會人們無止境追求經濟效益增長,而忽視環境承載力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面對氣候變暖、環境惡化、資源枯竭,若干年后,人類將何以生存?提出,如果按照現有發展模式,經濟增長將面臨極限,只有經濟“零增長”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出路。這個理論說明,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我們能看出,提出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和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是符合自然界人類生產生活發展規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轉變是有理論依據的。
案例1:從國際經驗看。生態良性循環是現代農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依據各自實際,通過發展不同形式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模式,使農業生產率得到大幅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率先實現了農業和農村現代化。
美國積極發展精準農業,采用精準農業技術節省肥料10%,節約農藥23%,每公頃節省種子25公斤,小麥、玉米增產15%以上。通過減少使用化學物質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以“減量化”循環農業追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優質高產出和高效益。
日本愛東町地區,以循環農業方式發展油菜生產,利用油渣可以通過堆肥或飼料化處理,得到優質的有機肥料或飼料,并回收廢棄食用油,再加工處理成生物燃油,實現資源合理循環再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5]
菲律賓瑪雅農場生態產業園,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生態系統,不用從外部購買原料、燃料、肥料的情況下,依舊能保持高額利潤,沒有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污染,實現了物質循環利用。
國際經驗表明,注重農業生態與循環生產結合,實現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案例2: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經過一代代塞罕壩人艱苦奮斗,在極其惡劣的生態環境中,打造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防護林。木材生產曾經是塞罕壩林場的支柱產業,一度占總收入90%以上。近年來,林場大幅壓縮木材采伐量,木材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持續下降,近5年降至50%以下。通過對木材收入依賴的減少,達到資源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6]
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年均50萬人(次),一年門票收入達4000多萬元。塞罕壩林場的綠化苗木,銷往北京、天津、內蒙古、甘肅、遼寧等十多個地區,每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森林碳匯有望上市“變現”——總減排量為4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如實現上市交易,保守估計收入可達億元。周邊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這片綠水青山中長久受益。林場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特別是旅游業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鄉村游、農家樂、養殖業以及山野特產等產業發展,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塞罕壩森林的生態價值是木材價值的39.5倍,每年產生超百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塞罕壩森林資源總價值達200億元。塞罕壩的森林每年可產生氧氣55萬噸,可供近200萬人呼吸一年。[7]
事實證明,以“三生”良性循環引領農業、農村發展,能夠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優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有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牧民從單一種植、養殖和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由青海省情決定。
1.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不能不考慮經濟發展問題
青海地處西部高原,發展底子薄、任務重,發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比較突出。
一是農牧民收入低。據三江源地區牧民收入典型調研顯示,勞務收入占牧民總收入的14%左右。從2015年全省農牧民收入情況看,民生貨幣化補助資金占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8.5%,三江源地區貨幣化補助高達70%以上。
二是貧困人口多。全省現有貧困村1218個,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30%。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0.3%,高于全國5.8個百分點。大多數貧困人口居住在淺腦山地區和高寒牧區,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結構單一,增收難度大。貧困人口致貧因素復雜多樣且交織疊加,因病、因殘、缺勞力、缺技能的占55.4%,因婚、因喪致貧問題也比較突出。同時,農牧民收入結構呈“橄欖型”,大多數處于中間位置,貧困界限不明顯,存在相當一部分貧困邊緣戶,加之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差,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弱,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難度和返貧壓力大。
三是現代化水平低。綜合分析,“十二五”末,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58.27分(國家全面現代化指標為100分、基本現代化為75分)。
2.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不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地區被譽為“中華水塔”。青海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結點。祁連山作為“青海北大門”,其冰川雪山融化形成的河流不但滋潤灌溉著青海祁連山地區,而且滋潤灌溉著甘肅、內蒙古部分地區,被譽為河西走廊的“天然水庫”。青海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一無二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所以,青海的生態地位十分重要,無法替代。[8]
另外,青海又地處青藏高原,生態就像水晶一樣,彌足珍貴而又非常脆弱。全省72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90%屬于限制開發或禁止開發區域。這決定了青海保護生態環境的范圍廣、任務重、難度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是青海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來不得半點閃失。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算好生態賬,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不保護生態環境。
1.制定針對青海農牧區生態環境的產業環境準入標準,嚴格農牧區建設項目環評審批。
2.對沒有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環境違法嚴重、超過總量控制指標、重點治污項目建設滯后等問題突出的地區,都要實行“區域限批”。
3.停止審批向河流排放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的不同要求,制定環境準入配套政策,推動環境管理向分類指導、分區推進的方向發展。
1.制定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地區發展規劃
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促進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科學制定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編制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制定區域發展規劃應結合當地環境和自然資源基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培育優勢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9]
2.對一些產業布局不當、建在環境容量超載區的企業,實行嚴格的調整和退出機制
建立合理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產業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從源頭上控制污染。[10]
3.加快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生產能力或產品的淘汰步伐
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計,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11]
所謂生態經濟,就是將經濟系統納入生態系統,實現物質循環、能量轉換、信息傳遞和價值增值的經濟形態,它能夠使人類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系統相互適應和相互促進,從而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高度統一。
1.發展循環農業
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地球和諧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它是把從“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變成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它要求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化。
2.發展有機畜牧業
青海地處世界“第三極”,青海有5.47億畝無公害天然草原。青海的藏牦牛肉,羊肉營養價值高、無污染、低脂肪、口感好,發展有機畜牧業,有利于充分利用青海草原和畜牧資源,提高畜產品的附加值,增加牧民收入。
3.發展農牧區生態旅游業
我省面積大,各地自然資源不一,具有明顯優勢。要充分發揮農牧區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宜人和民族歷史文化遺存豐厚等優勢,大力發展“農家樂”、田間采摘、休閑觀光等生態旅游業,通過發展農牧區生態旅游業,增加農牧民收益,實現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
4.探索碳匯交易
青海擁有5.47億畝草原面積,碳匯能上市“變現”收入也可觀。應積極開展草原資源調查,摸清最新的資源數據,為碳匯計量監測提供基礎依據;開展各草原類型生物量調查、取樣和化驗,建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草原生物量計量模型和參數;開展年度草原資源動態變化抽樣調查,修正年度資源數據,建立草原碳匯年度數據報告機制;制定草原碳匯計量監測管理規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全省草原碳匯計量監測機構;制定和建立草原碳匯計量和監測標準體系;加強草原碳匯計量監測技術。
注釋:
[1]《全面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點要求,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而奮斗》,青海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2017年5月22日。
[2]蘭文飛,何忠國,林珊珊.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中央黨校學員“新發展理念”系列訪談之三,《學習時報》,2017年07月12日。
[3]劉錚,劉冬梅等著.生態文明與區域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年,第26頁。
[4]沈滿洪.生態經濟學[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6。
[5]嚴金海.關于農牧民從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問題的研究報告,中共青海省委辦公廳,2017年4月。第381-382頁。
[6]武衛政,劉毅,史自強.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綠色生活),《人民日報》,2017年8月4日。
[7]武衛政,劉毅,史自強.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綠色生活),《人民日報》,2017年8月4日。
[8]習近平.《在青海考察結束時的講話》,2016年8月24日。
[9]周生賢.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0-30頁。
[10]周生賢.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頁。
[11]周生賢.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