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玥
(100102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
知識產權一般是用來指人們在工業、科技、文字和藝術領域的智力活動所產生成果權利的總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產權的主要特點是:專有性、時間性、無形性和地域性。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資源的高效傳播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和內容也不斷擴大和深化,但同時也容易造成知識產權網絡侵權問題的不斷惡化。如何保護網絡知識產權合法權益,健全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機制,成為當前我國需盡快解決的重要問題。
由于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極大方便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但還有較多上網的公民并未脫離“互聯網=免費”的思維定式,在使用網絡時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致使網絡知識產權糾紛也越來越多。目前網絡知識產權侵權形式有以下幾點:
現下,一些網站為了獲得更多的點擊量,不惜違反法律,擅自上載、下載、網絡間轉載以及其他不正當方式分享著作權版權行為,產生較多互聯網知識產權糾紛。結合《著作權法》,網站著作權侵權一般分為3類:一是未經授權自行復制文章、攝影照片、視頻資源,侵害他人著作權;二是在未經授權情況下,擅自將其他網站的內容通過超級鏈接緊密地鏈接在侵權網頁上,引發了著作權人與提供鏈接的網站之間的沖突,侵害他人著作權;三是通過技術手段抄襲并使用他人網站(網頁)的行為。
域名本是計算機登錄網絡單位的地址,具有專用性、唯一性、可識別性和互通性的技術特征[1]。目前域名領域發生的知識產權糾紛,主要是將知名企業名稱、知名商標、知名商品名稱注冊為.com的頂級域名,導致用戶識別時的混淆。甚至有一些投資者興起網址與域名注冊潮流,大批量搶注與知名字號和商標類似的域名和網址,造成網絡知識產權秩序的混亂。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網絡技術成為了專利,例如在線專家系統、圖形壓縮技術、數字化產品網絡銷售技術等等。但我國的《專利法》及《專利審查指南》只允許工業內部控制、計算機運行改性、測量測試控制、外部數據等四種類型的計算機軟件申請專利,雖然有計算機網絡著作權條例作為補充,但是軟件著作權的保護,不延及開發軟件所用的思想、處理過程、操作方法或者數學概念等,這些保護制度方面的不足,給網絡專利權的保護領域留下極大的空白,導致侵犯網絡專利權屢禁不止。
網絡商業標志廣義上包括包括商標、商號以及經濟組織在工商業活動中使用的其他標識其特征的營業特征、圖案、標識語和廣告用語等[2]。網絡標志在互聯網迅猛發展時代越來越多地被申請注冊為商標。網絡商標侵權一般包括:侵權人明顯地把別人的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的圖案或文字標注于自己網頁的顯著位置,將馳名、知名商標注冊為網絡域名,將他人著名網絡標識、圖案注冊為商標,這些行為會導致網絡用戶的誤解和誤認,極大降低商標本身的可識別程度。[3]
首先應健全互聯網企業要保護管理機制,落實好保護互聯網知識產權的職責。其次成立互聯網第三方公益保護機構,出臺知識產權保護細則,加強知識產權入網審核,做到客觀公正地監督各個網絡平臺知識產權使用情況,第一時間處理知識產權糾紛。最后要加強公民知識產權知識普及,尤其是網絡知識產權知識的普及,不斷提高公民法律保護意識,是促進我國網絡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工作有效開展、推動我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4]
立法保護,包括刑事立法保護、民事立法保護、行政立法保護、其它立法保護等。截止目前,在《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相關司法解釋,加入的國際條約,我國的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的法律保護體系已經基本建成。
從立法角度而言,立法的目的是為了在是在知識產權權利人、傳播者利益、使用者三者利益之間達成一種平衡。利益平衡是立法保護的核心目標。如何能在立法過程中既能實現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正當權益,又能在網絡環境下,實現傳播者利益,使推廣規模擴大化。還能使社會公眾及時接觸接受好的作品,尋求一種社會利益合理化、最大化。實現權利的限制與保護規制和諧統一等等,在立法工作中,這些問題已成為網絡環境下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立法者必須考慮的問題[5]。
需要政府通過行政執法手段,來維護網絡知識產權。對于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制品,并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權復制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
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一項重要民事權利。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既可申請法院對其權利給予民事、刑事保護。對于擾亂正常社會秩序及侵害國家、社會公眾利益的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權利人還可以申請行政機關給予行政保護。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行政責任。
1.知識產權的集體管理
知識產權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這兩種權利當然都屬權利人本人支配與管理;但是在實踐中,權利人由于種種原因,無法行使知識產權,因此知識產權的集體管理制度應運產生了。
例如《著作權法》中集體管理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是指著作權人授權有關組織,代為集中管理著作權、鄰接權的制度。[6]”這樣可以是著作權人在受到侵權的情況下,委托管理組織代自己行使起訴權利,有利于建立新型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有人贊賞這種制度時說:“著作權集體管理是現代社會對著作權保護和利用的最佳制度”[7]。這種管理方式,同樣可以擴展到商標權、專利權、網絡數據庫及網絡域名等方面。
2.技術措施
技術保護措施是加強保護網絡知識產權的一種必要措施。常見技術有:加密技術、防火墻技術、安裝監控系統等。當今社會應當加強對網絡保護工作的支持,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提升整體保護技術水準,不斷培養高技術、高能力的人才,加快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技術的研發,使得我國知識產權技術保護水平不斷攀升。
本文針對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進行研究,深刻認識到傳統的知識產權隨著網絡工具普及的擁有了有著新的含義,應該被當今法學工作者重新審視。本文總結了常見的網絡知識產權的幾種侵權形式,并給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保護對策,為今后構建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