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710122 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 陜西 西安)
關于大數據的概念,人們還沒有統一的說法。維基百科的解釋為:“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從中體現出的幾個特點卻被人們所認同:體量大(Volume),即大數據所涵蓋的數據容量遠遠超過以往;速度大(Velocity),即大數據運行的時間敏感性和快速性;多樣性(Variety),一方面指數據格式多樣化,另一方面指數據來源多樣化;價值性(Value),指數據的價值可以被無限挖掘,但是需要人的能力和態度來保證。大數據治理的定義眾說紛紜,最初出現在企業領域。至于從國家整體治理層面理解的大數據治理,則可以理解為:“不同的人群或組織機構在大數據時代為了應對大數據帶來的種種不安、困難與威脅而運用不同的技術工具對大數據進行管理、整合、分析并挖掘其價值的行為。”
公安思維是指:“在長期的公安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通過專門的學術概念或者范式進行分析、判斷、推理、解釋等活動的思維過程,包括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思維和底線思維等。”因此偵查思維也是來源于長期的偵查實踐,并經過一代代實務學者和專家學者的總結深化而逐步形成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偵查思維對于具體的偵查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黑格爾說:“理念是任何一門學問的理性。”具備良好的偵查思維,并使得思維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不斷進步,對于收集線索、查明案情、查輯犯罪嫌疑人具有綱領性的意義。而當下,偵查工作順應時代潮流,將大數據治理與偵查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無疑成為了未來偵查工作發展的目標與愿景。
承前所述,大數據治理是政府、市場、社會和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和互動的交流過程,政府通過適當開放自有數據,市場通過共享各類數據,社會和個人通過收集和提供各種數據,來達到國家治理主體多元化基礎之上的大數據的整合與挖掘,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大價值,最終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體到刑事偵查領域內,刑事偵查部門可以充分利用已有數據,積極建立犯罪信息庫,并與治安、行政執法與司法、人口與戶籍、交通管理、工商、金融機構、特種行業、公共場所等等部門和行業建成專線和實時連線信息查詢系統,實現數據共享,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擴充偵查部門所能獲取的數據信息。依此信息對于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進行全面及時的監控。避免了人工提取、分析信息產生的弊端,由此減小了突發事件和危急案件發生的概率。
傳統的刑事偵查是一個在犯罪行為已經發生,危害結果已經造成的情況下,通過犯罪現場勘察,一步步接近事實,還原真相的過程,具有明顯的事后性和被動性。這時,偵查時間與犯罪時間的時間差、具體的犯罪現場的自然環境、偵查人員的經驗和能力在偵破案件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在大數據時代,偵查人員則可以通過海量的數據進行同步偵查甚至是前瞻偵查,這時的刑事偵查便從被動變為主動。另外,這些海量的、零散的、毫無規律的數據運用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單個數據往往只會反映犯罪行為的一個及其微小的側面,偵查人員需要結合不同的數據來還原犯罪行為。而且,這些數據的價值不是單一的,也就是說,數據能發揮出多大價值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偵查人員運用數據的態度和能力。例如對于通訊數據這一數據類型,除了具體分析其內容所能反映出來的信息以外,還能夠對行為人進行時空定位,然后再結合各個視頻監控所反映的情況來對其進行追蹤。如此,通訊數據這個單一數據類型便被挖掘出了更大的偵查價值,偵查人員對數據的重視和創新運用便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在傳統的現場勘察過程中,案件現場往往被認為是邏輯起點。在案件所有的現場中,偵查人員則更加注重主體現場的勘察,這也意味著,犯罪行為是勘察的重中之重。犯罪行為人接觸過的、使用過的、經過的,以及有可能接觸過的、使用過的和經過的,都成為了現場勘察中需要特別加以注意的地方。由于偵查人員掌握信息的不完全性,體現了犯罪預備以及犯罪結束后逃匿及銷贓的有關非犯罪行為的關聯現場則往往無從偵查或者被忽略偵查。比如,偵查人員更注重犯罪嫌疑人的活動而容易忽略被害人的活動;更注重犯罪行為持續時間內的活動而容易忽略之前和之后的活動;更注重對犯罪行為發生原因的分析研判而容易忽略案發前及案發后犯罪行為人行為內容的分析與解讀。因此,對于一些犯罪現場破壞較嚴重、現場隱蔽性較好甚至無犯罪現場的案件的偵查工作來說就遇到了很大困難。
當然,偵查人員應該突破以往“樣本=整體”的思維模式,分析與案件有關的所有數據,并充分發掘各類數據中潛藏的價值,開辟新的偵查途徑。
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偵查階段更加注重對犯罪嫌疑人犯罪動機偵查。找到犯罪發生背后的原因,通常被看作是解開犯罪謎團的鎖匙。因此,以往以因果關系為中心的偵查思維在傳統封閉性和靜態性的社會中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大數據時代下犯罪行為因果關系逐漸變得模糊甚至無因,這就需要偵查人員適時改變偵查思維。我們會發現,通過數據來查明案情一開始不需要明確地知道“為什么”,而在這時“是什么”就顯得更加重要了起來。“讓數據開口說話”將會成為偵查人員辦案的基礎思維。比如,偵查人員通過視頻監控發現某一嫌疑人的行進軌跡,明確了其犯罪前、犯罪行為和犯罪后的具體活動,這時便不用再如此依賴于獲取口供與其他的人證物證,而只要其他證據與視頻監控筆錄形成一條完整的證據鏈即可。
刑事訴訟法要求的偵查終結的條件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案件的嫌疑人或主要嫌疑人已經歸案,法律手續齊全。這里要求的證據標準為“確實、充分”,即證據的精確性必須得到滿足。固然,精確的證據可以得到精確的結論,在破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罪犯的反偵查意識不斷提高,犯罪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有時候精確的證據很難得到或者花費成本太高,這時,基于模糊數據的大數據偵查就將其優勢完全凸顯了出來。偵查人員可以通過不同類型、不同格式的數據,分析總結案情,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充分利用數據,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
數據偵查所依據的終究是具有數理邏輯的、電子虛擬化的數據,如何認定它的性質還是一個比較迫切的問題。根據數據偵查所得出的結論是只能夠進行偵查推理還是經過一定的證明程序就能夠進入訴訟環節。還有其結論的真實性是否能夠進行反推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討論這些問題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使證明“從數據確定轉化為法律確定”,從而為未來的進一步發展確定良好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