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偉
(300384 天津方度律師事務所 天津)
股東抽逃出資主要是指公司的股東、發起人等在公司正式成立以后違背公司法中不可將出資抽回的規定,運用多種方式來將所繳納資金部分或全部的非法轉移到自己名下,且股東繼續享有股東應享的權利。在《公司法》中第36條規定,公司在成立以后,股東是不可以抽逃出資的。同時,我國其他法律文件也對股東抽逃出資行為提出了規定,也對該行為提出刑法與行政法的懲戒,然而,相關的懲罰卻無法彌補利益主體的實際損失。面對此類問題,為遏制與杜絕公司股東抽逃出資行為,應重視對民事責任的分析與界定。
在以往的《公司法》中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在公司登記之后不可將出資抽回,而在新《公司法》中則規定,公司成立以后,公司股東不能抽逃出資[1]。兩個規定的不同之處在于一個為“抽回”,一個為“抽逃”?!俺榛亍迸c“抽逃”雖然僅僅一字之差,但是充分反映出立法外延所發生的變化。但是,新《公司法》在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得規定沒有進行變更,還是沿用了認股人、發起人仔繳納股款或交付抵用股款的相關出資以后,除了沒有按照預期募足股份、發起者未充分依照標準來召開相應的創立大會且決議未設立公司外,不可將股本抽回的相關規定。此外,就股東抽逃出資的具體定義,新《公司法》也未給予明確的解釋。個人認為,抽回出資和抽逃出資在本質上還是存在差異的,抽逃出資就是指發起人或股東等到公司在驗資成立以后,運用各類非法方式把已然注冊的出資抽走或抽回的一種行為,其是包含抽回出資的,但是,其不僅僅局限于抽回出資,而是一種具有欺詐特性的違法行為。
通過具體的實踐,我們了解到股東抽逃出資的實際表現形式主要由以下幾類:
(1)股東繳納貨幣以作出資,等到驗資完畢、公司注冊完以后,未因正當理由而將貨幣出資予以抽走[2]。
(2)等到公司驗資與注冊完畢以后,把貨幣出資用到償還他人或股東的個人債務,其主要表現成股東或發起人通過貸款或借款等視為相應的注冊資本,等到公司設立以后,就將出資抽回,將款項歸還給原主。
(3)等到公司驗資與注冊完畢以后,把已經辦理好產權轉移的專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與實物以無償或低價方式轉讓給他人,所謂的“他人”則是和股東存在著某種關系而為股東提供相關條件的產權所有人。
(4)股東借助其所控制的民事主體和公司間存在著關聯性交易,勢必會增加相應的交易成本,從而變相的獲得偽造虛假貿易或財產的貿易關系,例如,公司和股東存在著買賣關系,公司把股東注冊資金其中一部分劃到股東的個人所有。
(5)將貨幣出資抽走,以時機價值低于申報價值的一種非貨幣形式進行補賬,從而滿足抽逃出資的效果[3]。
通過對現代相關法律條文的分析,我們了解到抽逃出資主體大多數為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毓晒蓶|主要是通過自身強大的控制地位來實現抽逃,由此可見,控股股東則成為抽逃出資的主體。此外,結合我國公司的治理結構,公司的董事、高級管理與監事者等所參與公司的經營和管理工作,這些人員被賦予諸多權利,極易發生抽逃出資的行為。同時,通過司法實務,我們了解到公司的董事、高管與監事員等也是抽資出逃的主體對象。
抽逃出資屬于侵占公司財產的一種行為,其中蘊含了基本法理,即行為人將公司財產據為己有,此種行為主要表現為主觀的惡意性。如果人的行為屬于善意的,主要是為了減少公司財產損失未據為己有的一種侵占方式,無法認定為抽逃出資。抽逃出資主要是指行為人明知自身的行為會使得公司財產減損,還可能會威脅到公司的基本經營活動,但是由于個人私利,仍舊實施該行為,將公司的財產視為己有,其具有主觀的惡意性。
從客觀角度來看,抽逃出資行為滲透突出,其使得公司財產脫離了公司的主體,致使公司財產出現減損問題。對于抽逃出資而言,直接抽逃的對象為公司財產,會讓公司財產減損,會讓公司的實際經營模式受挫,從中獲利也比較少,勢必會對公司產生直接或間接性的危害。若未產生抽逃行為,不會因此而產生相應的危害,由此可見,在客觀角度上來看,抽逃出資行為頻發,進而導致公司的財產受損。
通常來講,抽逃行為主要發生在公司成立后。在《公司法》中對于抽逃出資的相關規定,其前提是公司成立以后,對時間進行嚴格界定,只有滿足該要件才可滿足立法所規定的抽逃出資行為。與此同時,公司成立前,公司權利還尚未形成,還不夠成熟,股東出資額也并未轉化成公司獨立性財產,不會對公司財產產生侵占性。從各類現實案件來看,抽逃出資主要發生在公司成立后,在此時,公司會逐步開始相關的經營活動,且財產額也比較多,資金流動頻繁,在此種情況下,行為人在開展抽逃出資行為時會更加便利,且隱匿性也比較強。
抽逃出資行為會嚴重損害公司自身的財產,也會損害那些誠信股東的自身權益,此時,抽逃出資的行為人要對內部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具體的民事責任主要涉及到對公司、對誠信股東等所需承擔的責任。
(1)返還抽逃資產。抽逃出資屬于一種侵占公司財產的行為,其所要承擔的首要民事責任為及時將抽逃公司的財產進行及時的返還。從本質上來講,如果行為人所抽逃的資產為貨幣,此時,公司是有權要求行為人及時返還價值同等的貨幣,還要支付相應的利息;如果行為人所抽逃的資產為實物,對于可以返還的實物要原物返還,而原物不存在,則需要結合市場價格的具體要求來返還同等的財產;如果抽逃資產為無形資產,此時,公司可通過變更權屬來達到資產返還的效果。
(2)請求相應的損害賠償。只是要求行為人及時返還相關的出資額是無法彌補誠信股東與公司損失的,也無法獲得理想的違法懲戒效果。面對此類問題,要求行為人要積極承擔損害賠償的相關責任。損害既可包含公司直接被抽逃的資產額,也包含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損失,還要彌補所流失掉的商業合作機會等間接性的損失。
(3)股東除名或限制股東的權利。公司股東將資本抽逃后,這些股東與那些誠信股東都享用公司的各項權限,這違背了公司股東平等的基本原則,也會讓股東抽逃出資行為變得十分便捷,會為公司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如果不對股東進行嚴格懲戒,很可能發生再次抽逃行為。對此,公司應針對股東的實際行為來將股東除名,或者限制股東的權利,對違法股東進行嚴格的懲戒,以避免違法行為的出現。
(4)誠信股東直接訴訟。直接訴訟是賦予公司誠信股東的一種救濟方法。在《公司法》中規定,股東訴訟主要表現為股東代表訴訟和股東直接訴訟。與股東代表訴訟相比,股東直接訴訟的限制比較少,然而,此類訴訟僅僅限于公司高管、董事侵害股東與公司利益的問題,但是卻未明確指出是否包含股東抽逃出資行為。在此種情況下,筆者認為應及時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可就公司中那些失信股東所產生的抽逃出資行為,公司中的誠信股東擁有直接訴訟權。在此種情況下,不管是董事、高管還是股東出現抽逃出資行為,公司誠信股東均可提起直接訴訟,從而更好的維護公司誠信股東的實際權益。
(1)代位之訴。當前,在抽逃出資行為處理中,可將代位權制度引入其中,如果行為人抽逃出資會讓公司不能及時清償掉債權人的相關債務,公司會懈怠于行使權利,且未向抽逃出資行為人主張相應權利的,此時,債權人可以以自身名義來代為行使公司對高管、股東與董事應享有的實際權利,需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
(2)公司法人人格否認之訴。通常來講,債權人僅僅能對公司行使相應的權力,不能向股東直接主張權利。但是,如果股東仗著自身的控制地位來開展非法抽逃出資,極易出現濫用股東權限、公司獨立人格的行為,導致股東人格與公司出現完全混同的現象。在此種條件下,股東主要是把公司視為一種重要的謀利手段,把公司有限責任視作逃避相關責任的重要工具。以此為基礎,債權人是有權根據《公司法》的具體規定,及時追究股東的實際責任,一旦發生濫用職權的行為,必須要求股東承擔相應的責任。
綜上所述,為促進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確保公司健康而平穩的運行,應加強對公司股東抽逃出資行為的管控,以促進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從長遠角度出發,我國應及時優化與完善《公司法》等法律條文,細化抽逃出資行為需承擔的民事責任,規范公司股東的行為,從而杜絕抽逃出資行為的出現,以形成更為規范的市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