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霜菲
(310016 杭州市江干區采荷街道辦事處 浙江 杭州)
一般情況下,民事訴訟的參與者有原告、被告、證人、鑒定人等,民事訴訟具有公權性、強制、程序性、特定性以及自由性的特點,民事證明責任是在民事訴訟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現階段我國對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已經展開了深入的探究。基于此,本文主要是對民事訴訟法適用中的證明責任進行分析,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證明責任一詞最先起源于德國,是德國民事訴訟的術語,后來通過日本傳給中國。目前,在民事訴訟法中,證明責任主要是當事人對于所陳述的事實提供證據對事實加以證明,如果在民事訴訟結束過后,無法對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的真偽進行判斷,就涉及到了證明責任問題,在我國證明責任也被成為舉證責任。我國相關學者認為,舉證責任具有兩方面的含義,即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結果意義的舉證責任主要是由當事人來承擔后果,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主要是指由主張事實的當事人來承擔責任。
我國歷史以來就存在證據評價制度,證據評價制度是法律根據各種各樣的證據形式,充分掌握的證明力的大小、運用方法等。我國法律明確規定,法官在審力民事案件時,需要按照證據評價制度對案件進行判決,證據評價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我國民事訴訟結果的公平性。在我國證據制度中存在自由心證據制度與法定證據制度,自由心證據制度主要是指法官依照自己的意愿、道德、理性對案件事實所作出的判斷,這種自由心證據評價制度與法定證據制度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評價制度只是符合法官內心所認為的真實狀況,因此也可以將自由心證據制度稱為一種“形式真實”,在我國一直提倡使用法定證據評價制度來對民事證明責任進行處理,法定證據制度必須要有一定的證據進行證明,與法官的意愿不發生關系,法官以證據作為最后的判決標準。證明責任主要是在法官無法判斷事實真偽條件下的所采取的手段,法官為了確保事件真實性,需要對證據評價制度進行深入的研究。
在對民事訴訟的證明責任進行判斷時,法官主要存在這樣的一個疑問,一些有爭議的事實都需要按照證明責任進行判決嗎?想要掌握這方面的內容就需要對證明責任的對象進行明確,這是證明責任內涵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大陸法系中,民事訴訟經常產生的爭議內容有三類,即主要事實、間接事實、補助事實。主要事實在大陸法系中也被稱為要件事實,是法律效果發生、消滅、變更的標準。間接事實與主要事實不同,間接事實主要具有的是推論作用,可以通過推論發現真實結果。補助事實具有的是證明能力,可以對主要事實提供一定的證據進行證明。在大陸法系中對證明責任對象進行確定時,并不是所有爭議事實都可以作為爭議對象,也不是所有存在爭議的事實都可按照證明責任進行裁決。在英美法系中,證明責任的對象通常是指“爭點事實”,這種事實主要包括兩種事實狀況,即抗辯事實、訴因事實,訴因主要是指原告在訴狀中根據事實情況所列明的訴因,但是被告卻不予以肯定,對所陳述的訴因進行抗辯,在英美法律體系中下,法律會將工作重點放在實質性的因素上。
我國《民事訴訟》法律中對于民事訴訟的原則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站在內容的角度上來看,主張權利的一方具有承擔要件實事的證明責任,否認權利的一方也具有證明責任,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如果沒有提供相應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言論,也需承但證明責任。我國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具有一行的法定性,所以法官要充分的掌握法律條例中的明文規定,根據法律法規來對證明責任進行分配,由此可見,證明責任的原則分配對法官的裁決與證明責任的分配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可以為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重要的保障,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公平、公正的要求。在民事訴訟法中,了解案件事情最多的就是當事人,且許多證據在開庭之前就已經具備,當事人可以以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為基礎,確認自己在訴訟的過程中應該明確自己要收集的證據、證據提供的合理時間以及自己所承擔的訴訟風險等。在民事舉證證明責任分配原則中要注意,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并不是原告的專利,原告與報告的關系是一個平等的主體,在實體法的意義上兩者是可以互換的,不能將原告當做受害者,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證明責任進行合理的判決。
民事訴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法院受理訴訟類型最多的一種,法院在對民事訴訟審理時,要掌握民事訴訟的原則與條件,對訴訟結果進行公證的評判,進而維護我國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我國相關的司法工作者要對證明責任的適用中的證據證明制度與分配原則加強學習,進而對我國相關法律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促進我國法治建設的良好發展。這對于法律是否能實現自身的效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對法律訴訟中適用的證明責任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