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全生
一個星期六晚上10點多鐘,在鎮司法所工作的表弟走進浴室不久,就聽見自己的手機響起鈴聲,他穿著拖鞋趕忙往客廳沖,誰知剛跑出浴室幾步就摔倒在地。在呻吟聲中,躺在地上的表弟還是急忙滑動了小孩送來的手機。“喂,你好,我是專業放貸公司的業務員,問一下你需要貸款嗎?”聽完這句話,表弟癱坐在地上十多分鐘都說不出話來。
第二天中午,我說起了表弟的遭遇,沒有想到幾個同事很有同感,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痛斥騷擾電話。小胡說,她哥哥天天都會接到821822823、170171和19995等開頭的固定和移動電話號碼,騷擾者往往開門見山,一撥通就直接問“要不要辦理貸款”“要不要買地鐵口商鋪”“要不要買理財產品”“需要保健品嗎”“需要裝修房子嗎”之類的話語。這些電話在工作時間打,午休時打,深更半夜也打,有時一直持續到凌晨兩三點鐘,讓人不勝其煩。更有甚者,打電話時顯示的是外地號碼,卻在推銷本地的房子。小王說,雖然自己手機里安裝了攔截軟件,把這些號碼標記為詐騙、騷擾電話進行屏蔽,但由于對方可以隨意變化電話號碼后面的尾數,大多數號碼還無法自動攔截。前不久,有家公司打電話預約小樊周末去參加展銷活動,她說沒有時間,要下鄉督查防汛抗旱工作,對方竟反問:“你在某某機關某某部門上班,怎么與防汛抗旱工作有關呢?”讓小樊哭笑不得。當她想問問對方是怎么知道自己的相關信息時,反而被訓斥了一番,緊接著電話里響起的就是“嘟嘟”的聲音了。
據了解,這些不同號段電話或手機號碼屬于同一類型,是虛擬運營號段,由于使用成本低,甚至不需要實名認證就能拿到電話卡,為不法分子大開方便之門。大量公開報道顯示,不少騙子正是利用了群呼、透傳等技術,將主叫號碼顯示成銀行、公安局、法院等單位的電話號碼實施詐騙。
人們每天接到的無數商家“精準”營銷電話,表明不少公民的個人信息都被泄露,被濫用。現實中,手機號基本上成為了個人通行證,即便我們很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也仍然無法避免“中招”。因為在上學、就業、買車、買房、買保險、辦會員卡等事務中,都會被要求提供手機號碼、工作單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無形中增加了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的風險,有些單位也不乏“內鬼”,將辦事登記人的個人信息作為謀利工具流散出去。這與一些單位只想采集和應用公民個人信息卻不愿承擔起保護的必要職責,任由其被泄露、被竊取、被交易不無關系。
從心理學角度講,當公民個人信息被采集和應用,卻又不能得到有效保護的情境下,公民就會陷入隨時都可能遭受侵害的危險境地,并因此而損害其安全感。不管撥打騷擾電話的人出于何種目的,有多少種理由去騷擾機主,其行為都已經嚴重影響了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盡管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嚴厲打擊下,一些騷擾電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清理,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面對騷擾電話,人們除了痛恨,更多的還是無奈。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安全成為重中之重,政府主管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信息安全的管理,引導社會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相關單位要切實采取信息安全措施,積極防范影響個人信息安全的因素,減少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困擾。同時,對涉嫌違法犯罪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