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娜
(050000 河北碩坤律師事務所 河北 石家莊)
針對股東代持股這一問題,在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當中進行了相關的規定,這些規定對于促進我國司法審判活動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標準和指導。但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當中理論與實踐卻無法達成統一,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分析。
代持股協議是一種契約,在這份契約當中,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雙方約定由隱名股東履行出資責任,但是在公司公開的文件當中不會將隱名股東進行記錄和公開,而是由顯名股東以自己的名義持有隱名股東認購的企業股份。
在我國的《公司法》當中針對規避法律型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代持股協議效力的問題還沒有給出較為明確的規定,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只能夠在我國《公司法》的一些規定當中尋找到相對應的條款,為了在更大的方向上來掌握好問題的解決思路,目前認定代持股協議效力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分別為:充分尊重自由原則,保證交易安全原則,維護公共利益原則,堅持利益平衡原則以及適用比例原則。
第一,隱名股東無法獲得應當擁有的股東資格。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明確規定,隱名股東在沒有得到公司其他半數股東以上同意的情況下要求公司為其辦理變更股東相關手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促使在企業當中的隱名股東一旦在某些條件下想要從隱名股東成為顯名股東的話,相應的手續辦理會相當麻煩,一旦出現利益受到侵害的問題,作為隱名股東將很難通過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二,股權代持協議被認定為無效。根據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24條的規定,作為隱名股東如果股權代持協議被認定為無效的話,那么在這當中其所應當擁有的投資權益將會喪失。這樣一來,隱名股東僅僅能夠得到一些股權紅利,而在此基礎上的其他權益將得不到保證。
第一,隱名股東出資不實。隱名股東如果沒有按照公司章程的要求來履行自己的出資義務的話,相應的權利義務關系將會發生轉移,而顯名股東則需要根據未出資本息范圍來承擔相應的補償義務,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顯名股東說明自己僅是顯名股東,所以不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償義務,人民法院是不會予以支持的。第二,顯名股東的知情權受到影響。顯名股東在股權代持當中往往會缺少一定的知情權保障,而法律在保護顯名股東合法權益方面也比較匱乏。所以股權代持如果想要實現進一步發展的話,我國法律需要進行進一步完善。
第一,確立代持股協議的基本模式。民法在應對股東代持股協議規范化問題方面能夠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而通過我們確定的協議模式為更好的幫助股東代持股協議簽訂雙方規避相應的法律風險方面能夠發揮的作用會更大,所以在以后的發展過程當中有必要進行代持股協議基本模式的確定。第二,引入代持股協議公證制度。通過引入公證可以從源頭上避免無效協議的存在,有效的減少和防止投資人通過隱名投資關系而對國家利益造成的危害。通過引入公證制度也可以對股東代持股協議的簽訂雙方更好的進行合法權益的保護,在需要的情況下,股東代持股協議可以作為證據進行使用。
在《公司法》當中針對隱名投資的性質和基本權利義務等相關內容應當進行進一步的規定,其他的一些具體操作方面的規定可以交由公司章程來進行處理,這種嘗試對于促進我國股東代持股協議當中法律風險的防范也是一種突破。如果股東代持股協議最后被確定無效,那么這一隱名投資合同當中所涉及到的股份可以進行對內或者是對外轉讓。在我國合同法以及《公司法》的相關規定當中,應當確認股權轉讓第一階段必須是對內轉讓,第二階段是對外轉讓,并且對于公司其他股東所擁有的優先購買權應當進行保障,通過法律的形式來進行規定可以幫助公司最大限度的在股東代持股協議問題下實現穩定發展,最大限度的體現公司的人合性。
推定信托是指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受托人通過所擁有的地位來獲得相應的利益,為了能夠充分保證受益人的合法權益而推定成立的信托。目前我國的信托制度并沒有承認這一規定,所以法院無法根據股東代持股協議來判定簽訂協議的雙方之間存在著信托協議。筆者認為在相關商事立法當中法院推定信托的相關規定對于保證各項經濟活動的發展是非常有效的,一旦確立了這一制度,在法院當中也可以在其他的空間適用。通過這種間接的方式來防范股東代持股協議當中所存在的法律風險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針對我國股東代持股協議當中的法律風險進行有效防范和規避是我國《公司法》和合同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必須重點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防范股東代持股協議法律風險需要我國各項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并按照法律的規定來進行各項商事活動。防范股東代持股協議法律風險任重而道遠,希望本文的研究對于促進我國股東代持股協議法律風險防范能夠起到一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