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珺
(332000 江西省九江市法律援助中心 江西 九江)
案例回放:
某公司職工華某因工受傷,傷殘等級為八級,在領取工傷待遇時,發現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就業補助金所依據的工資標準遠低于本人實際工資,與公司交涉,公司說社保機構只給付這么多;與社保機構交涉,社保機構說該公司是按最低標準繳納的工傷保險費,社保機構只能據此給付。華某遂提起勞動仲裁。然仲裁委認為公司既然已經給華某繳納了工傷保險,按照《工傷保險條例》(下稱《條例》)的規定,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及一次性醫療補助金是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故仲裁委對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及一次性醫療補助金的訴求予以駁回,對一次性就業補助金則按本人實際工資給與了支持。
依據此仲裁結果,工傷待遇中的本人工資出現了兩個標準,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和一次性醫療補助金標準是社保機構依據《條例》第64條第2款所規定的:本條例所稱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換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而一次性就業補助金標準則是依據本人實際工資。
筆者還曾代理過另一種情況的工傷待遇案件,用人單位未替職工繳納工傷保險,仲裁機構裁決由用人單位按職工本人的實際工資賠償全部相關待遇。
同一性質甚至同一案件中對本人工資認定的標準多樣,單位繳納工傷保險的,職工獲得的賠償少;單位不繳納的,職工反而獲得的賠償多。在實際辦案中,還存在不少類似的案件,致使職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裁決結果也缺乏統一性和嚴肅性。在這種情形下,作為職工,倒要期望單位違法,因為他能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如此做法將產生不利后果,用人單位鉆了法律漏洞無須承擔違法成本,職工不再相信法律的保障功能。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筆者分析,一在用人單位,根據《條例》第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工傷保險基金僅由用人單位繳納,職工不知情,為減輕負擔,用人單位常常按社保機構規定的最低標準繳納,并且是全員一致化;二在經辦機構,經辦機構為圖省事,基本不予核實,只要在最高和最低繳納標準范圍內,用人單位怎么報就怎么審批。
如何杜絕此類案件的發生以及裁決不一的情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方面完善工傷待遇賠償制度:
(1)法律法規的完善上,筆者認為,如果用人單位少報職工本人工資,未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導致工傷職工享受的工傷保險待遇降低的,應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并且立法上對此亦應予以完善。
《條例》第十條第二款規定: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數額為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費費率之積。這是一個很籠統的規定,僅要求提供職工工資總額,對用人單位未據實辦理也沒有給予勞動者相應的救濟措施。各省在結合本省實際制定相關辦法或條例時,對此也缺乏有細化規定。目前筆者僅找到兩省對此情形有具體規定的,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58條:用人單位少報職工工資,未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造成工傷職工享受的工傷保險待遇降低的,工傷保險待遇差額部分由用人單位向工傷職工補足。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規定》第二十七條:用人單位未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造成工傷職工享受的工傷保險待遇降低的,降低部分由該用人單位支付。而我省對此無相應規定。筆者認為只有完善了法律規定,用人單位無漏洞可鉆,才能消除他們的僥幸心理。
(2)具體程序的操作上,因為職工本人無需繳納工傷保險費,所以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具體情況不跟職工見面,極易方便用人單位暗箱操作。《條例》 第四條規定: 用人單位應當將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在本單位內公示。現實情況中,幾乎沒有用人單位公示過,職工也毫不知情,只有發生了工傷事故,需要賠償時才暴露問題。筆者認為為防范用人單位違法操作,應規定用人單位首先應按照職工本人實際工資計算出工傷保險費,再張榜公示,并經過職工本人簽字確認,方能據此繳納。
(3)經辦機構的審核上,應嚴格審核單位所報資料,不能為圖省事走過場或搞一刀切。《條例》第八條第二款規定:國家根據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確定行業的差別費率,并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每個行業內確定若干費率檔次。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適用所屬行業內相應的費率檔次確定單位繳費費率。第四十六條(二)規定:經辦機構應核查用人單位的工資總額和職工人數,辦理工傷保險登記,并負責保存用人單位繳費和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況的記錄。
由此可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只確定單位的繳費費率,核查用人單位的工資總額和職工人數,無需具體到個人。筆者認為因關系到每個職工的切身利益,為防止用人單位不據實申報,社保經辦機構應從源頭把關,不但要用人單位提交工資總額的數據,還要用人單位提供職工簽字認可的工資明細。
(4)行政機構的監督上,社保行政部門應主動行使監督權,而不是等職工投訴了才查處,應盡可能將勞動違法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社會保險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用人單位和個人遵守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情況的監督檢查。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實施監督檢查時,被檢查的用人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與社會保險有關的資料,不得拒絕檢查或者謊報、瞞報。第八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責令限期繳納或者補足,并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由有關行政部門處欠繳數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仲裁委應與行政機構形成聯動機制,在辦案過程中發現用人單位有違法行為,及時向行政機構出具糾正違法建議書,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筆者相信,如此定能促使用人單位嚴格依法辦事。
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是空喊口號,需要我們每一個法律人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糾,方使每一位勞動者能有尊嚴地工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