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璧瑋
(325000 溫州市龍灣區人民法院 浙江 溫州)
2016年11月,我國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意見中指出要嚴格規范涉案財產處置事項中的相關法律程序內容,強調依法慎用各種財產處置強制措施,例如在適當時機才會選擇扣押、查封、凍結等等措施。當然,在目前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刑事訴訟財產處置方面還是存在法律規制及監督相關問題的,例如失范問題,需要保證財產處置法律監督的嚴謹到位才能解決問題。
在刑事訴訟涉案財產處置這一方面應該體現“正當程序”處置流程與公民財產權益兩項重要內容,做到刑事訴訟涉案規范處置,充分體現刑事司法的公正性。首先第一點應該從人權保障角度來思考涉案財產的規范處置方法,它應該成為司法公正性的必然要求,表現對公民人權的足夠尊重與合法保障;其次要從實體層面思考刑事訴訟涉案財產的規范處置方法,體現法律公正,結合我國刑罰有關涉案財產處置規定的第64條對涉案財產進行追繳、退賠、返還與上繳沒收,合理保障被害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財產權益;再次應該多從程序意義層面思考問題,例如仔細分析涉案財產規范處置內容,結合其程序公正性內涵對預防相關犯罪案件發生,同時體現刑事訴訟程序的各項正當化要求,遵循謙抑原則、法定原則、平衡原則與比例原則等等來體現司法部門的追訴犯罪本職職能,避免形式訴訟涉案財產處置方面的法律監督不規范、不公正以及無法定罪量刑等等問題,解決程序不合理問題。
實際上目前我國財產處置相關法律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有關財產搜查、扣押、查封、罰沒和凍結的體系制度,換言之在具體的刑事訴訟涉案實踐操作方面還存在各種硬性問題,導致某些法律必須在破壞人身自由甚至人權的基礎上硬性操作完成,沒有體現出法律監督的公正公平性,導致政府相關法律監督部門失去公信力,形成嚴重的失范問題。根據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所提出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務處置工作的意見》相關內容,需要提出規范處置形式訴訟涉案財產的具體法律監督要求,并指出存在于法律監督中的具體失范問題。
首先某些激發監督違法采取了財產搜查、扣押、查封以及凍結強制性措施,他們甚至硬性控制、逮捕、拘留和取保候審嫌疑人,法律監督整體缺乏人性化內容,對證人制度的執行態度與行為也不夠嚴格。另外,對于涉案財務的保管、移送與返還也相對混亂,嚴重缺乏明確的且具有剛性的良好約束機制。
其次是涉案財產處理存在不規范問題。舉個例子,目前司法機關在針對被害人的返還財物與被追訴人的資產走向沒有明確完善的返還程序做依托,他們在對涉案財產的返還對象、返還時間、返還數額等等方面存在巨大的自由裁量權,甚至無法就涉案財產與受害當事人以及利害關系人達成一致,這導致一些個人或企業趁虛而入,嚴重侵犯了當事人與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
最后是缺乏良好的形式訴訟涉案財產處置救濟機制,再加之當前救濟程序復雜且缺乏確定性救濟責任分配機制,導致相關追責機制模糊不清、力度不夠、嚴重時還會造成財產處置結果有失偏頗的情況,出現嚴重的法律判定失誤。這說明當前我國在該方面還存在檢查監督虛置問題,他導致針對涉案財產處置的救濟機制不夠規范合理,容易讓財產權受到損失,導致受害人及利害關系人無法獲得有效救濟。
在刑事訴訟涉案財產處置這一環節司法部門一定要持續性更新法律監督觀念,特別是針對人權保障、司法公正這一塊一定要重視起來,結合我國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的相關人權保障條例來重新思考審視這一問題,全面強化對財產權的保護理念與保護行為,結合當前國務院新出臺的《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提出全新先導理念,積極實現對財產處置監督事實內容的有效調整與效能評價,全面提高涉案財產處置的司法部門公信力與執法透明度,讓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放心。
要不斷健全化涉案財產處置司法制度,司法部門及相關檢查機關一定要明確涉案財產適用性相關措施。要保證在緊急情況之外合理做好對涉案財產處置的案情偵查、信息采集,結合大數據合理做好搜查、扣押、查封甚至是凍結等等強制性法律監督執法工作。同時,要強化針對法院涉案財產處置的法律監督,保證法院審理公平公正,能夠對被告人的現有財產明細進行清晰列明,以便于合理確定受害人及利害關系人的法律權益保護。
要強化檢查機關的監督剛性,為受害人及利害關系人建立救濟機制,全面賦予檢查機關相應的糾正違法與偵查行為權利,結合實際情況為受害人及利害關系人提出合理的救濟機制,一經發現真是情況立刻酌情處理,例如返還財物、解除扣押等等,甚至要給予他們一些合理的有效救濟,保證檢察機關合理監督、合理執法。
綜上所述,刑事訴訟涉案財產處置法律監督應該體現在各個方面,目前司法檢查機關要做到明確針對財產處置的法律監督內涵,解決失范問題,從各個層面思考涉案財產處置的有效法律監督思想與行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