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瑩 張海鋒
(330095 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 南昌)
公益訴訟的概念源自古羅馬程式訴訟程序時期,在該時期,羅馬法將訴訟分為私益訴訟和公益訴訟。前者是涉及個人利益關系,以保護個人所有權利為目的的一類訴訟,僅特定人才可以提起;而后者乃以保護公共利益為目的的一類訴訟,這一類除特別規定外,所有市民均可提起。但是,由于羅馬法時期的程序分化并不發達,對于公益訴訟的界定及形式都沒有具體的規定。20世紀中后期開始,世界多數國家都對公益訴訟產生了濃厚興趣,對其定義學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分為“廣義說”和“狹義說”?!皬V義說”認為任何組織、個人都可以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依法追究違法者的相關法律責任。“狹義說”則認為特定的國家機關、相關的組織和個人,依據法律規定,對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特定他人利益的行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無論是“廣義說”還是“狹義說”都包含了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所以,筆者從直觀的角度認為,公益訴訟是指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而提起的訴訟。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現代型糾紛越來越多,比如,損害多數消費者權益、污染環境等,這些糾紛不僅損害了特定的個人利益,也可能危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這時,有關機關、團體或者個人就針對這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向法院提起了民事訴訟。于是,民事公益訴訟就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但是,隨之而來的各種有關民事公益訴訟的問題就大量出現,其中民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的問題也逐漸凸顯。
所謂民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就是指對于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違法行為,誰可以提起訴訟的資格問題,當事人是否適格的問題。
當事人適格又稱正當當事人或訴訟實施權,指在具體案件的訴訟過程中,能夠作為當事人參與訴訟,并獲得本案判決的訴訟法上的權能或地位。在傳統的訴訟法理論中,當事人適格理論就是指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才可以有原告主體資格。在英國19世紀的訴訟主體制度中有規定:“除非某個人有著自己的個人冤情,否則,法院是不愿意讓任何人跨進自己大門的。一般來講,一個人必須指出他自己的哪些合法權利受到了侵犯或哪些財產受到了損害,如果他僅是成百或成千的受害者之一,他就沒有足夠的資格來法院起訴。”可以看出,這種當事人適格是適用直接利害關系理論,我國至今也仍是適用該理論。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告是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雖然,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把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范圍擴大到人民檢察院,但是,這并未跳出傳統的當事人適格理論,仍局限于相對模糊的主體。這種直接利害關系理論嚴格限定當事人必須是在法定的權利受到現實的侵害時才有資格起訴,仍然是從實體法的角度去審查當事人的資格。隨著人們對于自身生活環境的關注,嚴格堅守直接利害關系理論的存在可能會導致一些公共權益無法得到救濟。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同時,在堅持我國的實體當事人理論的基礎上,對傳統當事人適格理論適當的予以擴大。
2012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了,對污染環境、損害多數消費者合法權益等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有關組織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這是我國第一次正式把公益訴訟加入到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這是公益訴訟制度在中國走出的第一步。2017年7月1日在民事訴訟法第55條增加了人民檢察院在發現存在破壞環境和資源以及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關機關和組織沒有提起訴訟的情況下,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梢钥闯觯@一修改明確把人民檢察院納入到公益訴訟主體范圍之內。
長期以來,公益訴訟這一概念在中國并非專業的法律用語,因為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或者行政訴訟法律,都將原告這一訴訟提起的關鍵一方進行了相當程度的限定,認為必須是與案件有關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才有發起訴訟的資格。這種公益訴訟與許多學者和其他國家主張的公益訴訟有所差異,就導致了民事公益訴訟在我國實踐中的缺失。雖然,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范圍變化的趨勢是適格主體條件不斷明確,范圍不斷擴大,但是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要走的路還很長。
民事訴訟法把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規定為“有關機關、社會團體”以及“人民檢察院”這三類相對沉穩的主體,所謂的有關機關和社會團體,在司法實務中包含具有監督權的行政機關和從事相關公共權益維護的團體,如環境保護組織等;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是在沒有有關機關和社會團體提起的情況下,可以得以實現這主體資格。但實際上,真正涉及其中的公民個人并未規定在該訴訟主體之內,筆者認為,應該賦予公民個人民事公益訴訟主體資格。
首先,賦予公民民事訴訟原告資格是我國立法精神的體現。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辈⑶遥覈鴳椃ê头蛇€明確規定了,公民享有監督權、檢舉權、控告權等權利。那么對于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任何公民的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直接或者間接的損害,那么作為國家的主人,我們當然有資格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其次,公民作為公益訴訟的主體可以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在我國這樣缺乏權利意識的環境下,適當的擴大公益訴訟主體的范圍,可以讓公民體會到國家、社會、集體、個人利益的一致性,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再者,賦予公民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是對損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最有效的威懾機制。公民是社會中最廣泛的主體,當每個公民都對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予以關注,并用法律手段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時,無疑是對公益侵權人的一種巨大的、最有效的威懾。
最后,公民是社會最有力量的監督者,公民是現實社會中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公益侵權行為最直接的受害者,并能夠敏銳的發現這些侵權行為。如果僅僅把公益訴訟的希望寄托于有關機關和社會團體或是人民檢察院,會導致損害難以得到彌補和救濟。從幾年的毒奶粉、假疫苗事件中我們就能深刻體會到,把公民作為公益訴訟的主體,一方面可以督促、建議政府機關積極行使職權,另一方面,在政府機關怠于訴訟時也不至于束手無策,仍然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達到保護公益的目的,使民事公益訴訟呈現出多樣化特點。
公益訴訟關系到社會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保護對于維護社會快速穩定發展和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對于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制度的構建,我們應該更加深了的研究和探索,為我國公共利益的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