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婧
(250101 濟南金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山東 濟南)
我國《合同法》第七十三條規定了代位權:“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條規定:“債權人向次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經人民法院審理后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失。”這就是我國代位權的相關規定。由此產生的問題是,根據《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行使代位權。但筆者認為這條規定并沒有排除債權人可以向仲裁機構提起仲裁的權利。如果債務人到期債權所涉及的合同中存在仲裁條款,債權人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時是否可以依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提起仲裁呢?在這個問題上我國并沒有相關的規定,而在實踐中,如果代位權人的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存在著仲裁協議,就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代位權人行使代位權起訴次債務人,次債務人以他與債務人之間存在著仲裁條款,可以排除司法管轄為由抗辯;而當代位權人向次債務人申請仲裁時,次債務人又以代位權人不是仲裁條款的簽署人作為抗辯理由。這樣,代位權人就會陷入訴訟和仲裁兩難的境地了。
對于是否允許債權人以仲裁方式行使代位權這個問題,存在著“債權人的法定權利受限制”和“仲裁庭的管轄范圍受限制”這兩個挑戰:首先假設允許仲裁條款擴張到代位權人,如果代位權人不希望仲裁,而他又希望行使代位權,就只能通過他不愿意進行的仲裁程序,這就違背了仲裁自愿性的原則了;其次債權人向仲裁庭提起仲裁要求行使代位權,但是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主債關系不屬于次債合同仲裁條款的關系事項,仲裁庭沒有管轄權。如果仲裁庭不能對主債關系作出裁決,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之后,債務人就有可能抗辯債權人的債權,那么行使代位權的效果就無法達到了。如果仲裁庭不顧超越管轄權的風險在裁決中認定或否定主債關系,那么債務人就可能以仲裁庭越權管轄申請法院撤銷裁決了。
然而,筆者認為債務人和次債務人簽訂的仲裁條款對主張合同債權的代位權人是有約束力的。首先對于是否違背了仲裁自愿性的問題,筆者認為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其取代的不單是債務人的次債權,而是債務人在次債合同中的地位。這個地位不僅包括主張次債權,而且也包括債務人根據合同所受的約束,即債權人代位形式的權利除了包括合同請求權外,還包括合同上的其他權利,例如對重大誤解的變更權或撤銷權、合同解除權、法定終止權、買回權等。由此可得出,代位權人是有權就原次債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債務人提起仲裁的。同樣,債權人在行使代位權的時候,次債務人也享有原次債合同中對債務人行使的抗辯權,次債務人可主張原次債合同中存在仲裁協議,要求其效力范圍擴展到代位權人。因此,代位權人在行使代位權時也應受到仲裁協議的約束。正如一些學者認為我國雖然規定代位權是以訴訟主張,但代位權是一項實體權利而不是訴訟權利,它是在法定情況下發生的債權保全效力。
在實踐中,代位權人可能不知道是否存在仲裁條款而在行使代位權的時候選擇了訴訟,若次債務人以仲裁條款向法院提出管轄異議,法院應支持仲裁條款擴張到代位權人。但如果代位權人起訴后次債務人積極應訴,即可視為次債務人放棄了仲裁條款,法院可以管轄。因此,債權人有權向次債務人提起仲裁,并且在行使代位權的時候是受到原次債合同的仲裁協議的約束。仲裁協議的效力擴張到代位權人并沒有違背代位權人的意志,代位權人所受仲裁條款的限制,是行使代位權所應負擔的合法限制。其次關于仲裁庭是否超越仲裁協議權限管轄問題,由于我國規定的債權人以訴訟方式行使代位權,法院可以直接判決次債務人向債權人清償,并且清償后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因此,法院對代位權成立要件的審理就是對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的實質審理,并且是整個訴訟的前提,無論代位權勝訴還是敗訴,判決對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代位權關系的判斷都發生既判力。代位權訴訟具有代位權確認之訴的性質,又具有次債給付之訴的性質。與其他大陸法國家相比,普遍是遵循代位權的“入庫規則”和對全體債務人共同擔保的原則。
在這樣的制度下,對代位權法定行使要件的證明只需符合形式上的表面的程序要件即可,法院對代位權的確認也不表明對債務人的債權做出了實體確認,而且代位權本身不屬于訴訟的聲明內容,不構成訴訟請求的部分,法院對能否行使代位權的判斷只在判決理由中說明,即代位權訴訟的標的只包括次債關系。如果代位制度采取單獨的訴訟標的,在仲裁中就不會出現仲裁庭超越管轄范圍審理的情形了。仲裁庭同意債權人代位申請仲裁是基于對代位權行使要件的形式判斷,并沒有對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的關系進行實質審理。因此,筆者認為債權人以仲裁方式行使代位權時,為了避免仲裁庭超越仲裁管轄權,我們可以要求代位權人提供比訴訟主張代位權時更嚴格的債權證明,保證仲裁機構在受理案件時僅對代位權作形式審查就能夠確認代位權的成立,如果由于代位權人的舉證過錯而導致仲裁機構受理過錯的,則應由代位權人承擔賠償責任。
通過以上分析,代位權人是有可能并有理由以仲裁方式向次債務人申請仲裁的,仲裁條款的效力是有可能并有理由擴張到代位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