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進 楊甜甜
(223400 漣水縣人民檢察院 江蘇 淮安)
誠信是市場展開經濟活動必不可少的準則,但新時期背景下,市場誠信嚴重缺失,究其原因與法律體系建設不完善有關,致使社會秩序紊亂,國民生產生活缺乏誠信保障。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是復雜且繁瑣的過程中,需將其提高至法律層面,約束企業、個人等不誠信行為,推動我國市場健康發展。
基于法律角度分析,信用體系更是一種承擔。任何民事活動中,合同雙方都應遵循合同規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并在履行的過程中,對自己行為負責。違反合同規定后,應進行相應的賠償,為信用體系建立夯實基礎,約束各活動主體自覺履行信用體系。
基于民商法的角度分析,主體、客體相互依存,但也有區別。民事主體歸于民商法范疇,主要是指從信用角度處理問題,繼而對后期主體起借鑒、引導作用。但在實踐中,應明確劃分,繼而更好的了解法律。從個人角度出發,應自覺遵守原則,確保在銀行金融機構存留良好的個人信用。
信用在民商法中的體現,主要是以經活動展現出來的實踐意志與能力。信用在現代市場逐漸體現出了隱形財富價值,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對此,可從民事主體的信賴、評價,以及民事主體履行義務的方面進行信用概念的描述。
為增強誠實信用在民事活動的可操作性以及法律地位,《民法通則》也將誠實信用,納入到了民事活動范疇,并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法律法規中,對民事活動的各方義務進行界定。二是提高政府引導作用,弱化其強制干預性,以削弱地方保護主義。三是完善司法救濟制度,鼓勵市民參與到裁量中,實現司法救濟的透明性,體現民商法中信用概念的同時,提高信用的法律地位。除此之外,更要設立信用制度,利用政府或是市場調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保社會穩步發展。通常情況下,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更利于制度建設。而政府應該起到引導作用,以拉攏民商法的民眾基礎[1]。
加強民商法中信用權的建立,鞏固信用的法律地位。基于法律制度的信用權,歸屬于人格權范疇,對信用主題、定義等進行合理界定。無論是自然人,或是法人都有的信用權,而信用權的使用,只能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確保信用利益的合法性,以穩定市場秩序,營造誠實守信、依法管理的規范社會環境。設立信用權的同時,更要注重信用權使用的獨立性,成為全新的人格權。在新時期背景下,也應當將信用權歸納至民法草案內,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信用權的設立、使用受法律制度監督,為新時期經濟健康發展助力。
作為重要信用主體,企業信用體系的設立,對民商法信用體系設立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企業依法行使權力的同時,也需嚴格履行義務。任何活動行為都受到法律的約束與監管,一但出現誠信缺失行為,如欺詐違法等行為,將依法制裁,從而引起社會、企業向著合法利益的方向邁進。影響企業信用的原因較多,如利益相關人、債權人等行為,但企業信用主要由企業履行義務的能力,以及償債能力等決定;對此,在設立企業信用體系時,應當對資金、利益相關人等更加重視。企業信用受機關人信用影響較大,在設立信用體系時,應當主動履行自身義務,確保企業各利益相關人的利益均衡。企業資本包括動態資產、靜態資本兩種,要想設立信用體系,還需進一步優化資產信用,實現其與法制資本有機結合,為企業的市場形象設立助力。企業信用缺失,將直接擾亂社會秩序,干擾社會整體信用;對此,可將企業及其利益相關人的信用有機結合,均需承擔相關法律責任與義務。違背承諾或違反合同規定,將直接受到法律制裁[2]。
設立個人信用體系,對民商法信用體系設立有著重要推動作用。首先應當充分尊重、理解個人隱私與信用。其次對個人信息獲取做出明確規定,尤其是隱私信息,避免出現矛盾。進一步擴大信用體系設立中,獲取個人信息的權利。最后加大法律對個人信用的保護,避免出現個人信息被盜用或是泄露。新時期背景下,個人信用體系的設立,可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信息,以及個人的義務、權利,對社會經濟穩步發展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對此,加強信用培養,提高自身素質尤為關鍵。
突顯民商法中誠實信用的原則,首先應側重對債權法的進一步調整以及嚴格執行,提高誠信原則的法律地位,確保法律有效執行。其次合理規定民事當事人信用方面的責任、權利等。同時加強市場開放,以及各部門的外圍監督,為企業發展營造健康市場環境。增加信息共享性、透明度,進一步鞏固誠信原則。鼓勵民眾利用知情權要求政府信息透明化公開。最后加強對評判與執行標準的量化,強化法律執行力度。進一步明確各經濟活動主體的權利,以及需要履行的義務,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確保信用體系的設立行之有效[3]。
民商法信用體系的設立,能夠為現代社會發展營造長久穩定的發展氛圍與機遇,從個人、企業與政府角度發出發,要求個人遵守信用基本道德的同時,為信用體系建設做出正確引導,以維護市場制度。與此同時,提升信用法律地位,設立信用權,圍繞社會信用需求,利用完善法律體系,推動企業、社會向法律化與誠信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