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思辛 張 雨 姜 國
(223001 江蘇省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 江蘇 淮安)
在當地村、居委會或其他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的主持下,繼承人就可供繼承財產在繼承開始前預先達成協議的,若協議內容相對公平合理,符合當地群眾的普遍認知,且不涉及他人權益,那么該協議合法、有效,可以按協議約定分割被繼承人的遺產。
夏某祥與鄭某杰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再婚,婚后未生育子女。夏某祥與前配偶陳某共生育一女,即被告夏某芳;鄭某杰與前配偶李某共同收養一女,即原告李某梅。夏某祥與鄭某杰再婚時,李某梅、夏某芳均已成家。夏某祥原有三間房屋,夏某祥與鄭某杰再婚后,將上述三間房屋拆掉,在原宅基上予以翻建。夏某祥于2005年去世。2009年5月20日,李某梅、夏某芳簽訂協議書,約定夏某祥、鄭某杰的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平分,村書記及村長在協議書上簽字鑒證,并蓋有村委會公章。鄭某杰于2013年年底去世?,F原告李某梅訴至法院,請求判決李某梅依法繼承涉案房屋。李某梅辯稱,李某梅從未與夏某芳簽訂過任何協議,對協議的內容也不清楚。
淮安市淮陰區人民法院一審認為,原告李某梅自幼被鄭某杰收養,與鄭某杰共同生活至成年,并以父母子女相稱,已形成了事實上的養父母子女關系,在收養法實施后雖未補辦收養登記手續,但不影響其養父母子女關系的成立。對于鄭某杰的遺產,在無特別約定的情況下,原告李某梅依法享有法定繼承權。同理,被告夏某芳作為夏洪祥的女兒,對夏洪祥的遺產具有法定繼承權。夏某祥與鄭某杰再婚時,李某梅、夏某芳均已成家,故夏某祥與李某梅、鄭某杰與夏某芳之間不存在扶養關系,互不享有繼承權。夏某祥去世后,鄭某杰、夏某芳作為夏某祥的妻、女,是同一順序繼承人,對夏某祥的遺產享有同等繼承權,兩人各繼承夏某祥財產份額的一半,即各繼承該房屋25%的份額。鄭某杰去世后,其對該房屋所享有的財產份額,由其養女李某梅依法繼承,故判決李某梅對涉案房屋享有75%的份額。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了上述判決。
判決生效后,夏某芳以協議書為由向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李某梅辯稱其從未與夏某芳簽訂過任何協議,對協議的內容也不清楚。經鑒定,該協議中落款處李某梅的簽名和指印均系其本人。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再審認為,該協議是夏某芳與李某梅對其雙方父母的生養死葬、責任田的耕種及財產繼承等事項所進行的約定,明確了對夏洪祥敬孝殯送由夏某芳負責,夏洪祥的責任田由夏某芳代為耕種;由李某梅負責照顧鄭某杰,代為耕種鄭某杰的責任田;對夏洪祥、鄭某杰的共同財產由夏某芳、李某梅各繼承二分之一。該協議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雙方簽字后即成立。協議中關于夏某芳和李某梅將來可繼承財產份額的約定在繼承開始之前尚未生效。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后,被繼承人鄭某杰沒有作出相反的意思表示。鄭某杰去世后,其與夏洪祥夫妻共同財產的繼承人只有夏某芳和李某梅兩人,夏某芳和李某梅所達成的協議不違反法律規定,也不涉及他人權益,該協議發生法律效力,對其二人具有約束力。而且,該協議是在當地村干部主持下達成,本案多名證人均證明涉案房屋是在夏洪祥原有老房子的宅基上翻建而成,還使用了老房子的部分材料,原一審判決亦認為在分割時應予以酌情考慮,但在實際分割時并未考慮,而協議的內容相對比較公平合理,符合當地群眾的普遍認知,故對2009年5月20日的協議應當予以采信。故判決撤銷一、二審判決,改判涉案房屋由李某梅和夏某芳各享有50%的份額。鑒于夏某芳逾期提供證據,雙方當事人在原審及再審中均存在虛假陳述的情形,故一、二、再審案件受理費均由夏某芳負擔,鑒定費由李某梅、夏某芳各半負擔。
合同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簡言之,繼承法和合同法是特別法和普通法的關系,案中協議系繼承人就可供繼承財產在被繼承人死亡前預先達成的協議,繼承法對此沒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該協議可以適用合同法調整。依據合同法的規定,該協議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雙方簽字后即成立。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協議中關于夏某芳和李某梅將來可繼承財產份額的約定在繼承開始之前尚未生效。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后,被繼承人鄭某杰沒有作出相反的意思表示。鄭某杰去世后,其與夏某祥夫妻共同財產的繼承人只有夏某芳和李某梅兩人,夏某芳和李某梅所達成的協議不違反法律規定,也不涉及他人權益,該協議合法、有效,可按協議約定分割涉案房屋。
村、居委會或其他基層人民調解組織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基礎一環,在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是一種民間性、自治性的、非法律的糾紛解決機制,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理念,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具有重要的、獨特的地位,不僅能夠實現具體個案糾紛的圓滿、妥善化解,而且有利于減少訴訟案件數量,大大節約司法資源,實現社會穩定、有序發展。在他們的主持下達成的協議,一般而言比較符合當地群眾的風俗習慣和普遍認知,且容易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理解和接受。據此,除非有欺詐、脅迫或顯失公平等不法情形,司法機關應當尊重他們的貢獻和調解成果,對于在他們主持下達成的協議給予必要的認可和采納。具體到本案中,在村書記及村長的簽字鑒證下,夏某芳和李某梅自愿達成均分涉案財產的協議,并蓋有村委會印章,且協議內容相對公平合理,故可按該協議分割被繼承人的遺產。
訴訟費用具有引導、調控訴訟行為的功能[1],在客觀上增加了當事人提起訴訟尋求司法保護的成本,促使其理性、正當地行使訴權,繼而避免大量的糾紛涌入法院導致法院案件審理超負荷并影響公正審判。訴訟費用由敗訴方負擔是各國立法通例。蓋因敗訴方對糾紛產生并繼而引發訴訟具有過錯與責任,故不論敗訴原因為何,訴訟產生的費用也應當由其負擔。再審程序的核心功能是對存在嚴重錯誤且無法通過通常程序予以救濟的裁判,例外性地突破既判力的規制而予以特殊救濟。若各方當事人在原審中都秉持一顆誠信之心參與訴訟活動,任何糾紛都可在普通程序中予以解決。敗訴方負擔原則雖為各國通用,但是對于再審程序而言,要善于靈活運用訴訟費用負擔規則,從而達到實行訴訟費用收費的制度目的。本案中,夏某芳逾期提供證據導致本案再審,雙方當事人在原審及再審中均存在虛假陳述情形,再審法院靈活運用訴訟費用負擔規則,合理劃分負擔比例和數額,有利于制裁不誠信的訴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