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妮
(200234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
法的價值是法在何種程度上能滿足人的需求、法的有用性,是應然性與實然性的統一。應然性主要表現在法律的價值應當具有何種作用;實然性則表現為實際上法對人類生活發揮的作用,我認為這主要就是指法的安全價值,如對公民個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的保護,是法律旨在實現社會的安定狀態。這種安定狀態又可以分為人文安定和自然安定。人文安定包括個人、家庭、集體和國家等不同層次間,應達的一種穩定、平衡的狀態。自然安定則指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災害是我們無法避免的,但對于災后重建等問題便是法的安全價值應處理的問題,災后無論是災區亦或是其他地區,基于這種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難免陷入恐慌之中,如果無法及時處理好災后重建及穩定人心,將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動蕩,無利于國家發展。
法的安全價值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作為價值的一種,安全也是應人的需求而產生的,如果人類無此需求便也沒有法的安全價值的問題產生與探討。因而,對安全的價值性就需要主體對其作出評價、判斷,此即其主觀性。安全是個體社會關系間實際存在的,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不是人憑空捏造出來的,因而安全還具有客觀性。對于法的安全價值而言,這種客觀性主要表現在安穩的狀態,表現為社會環境的穩定、人民生命財產不受威脅、有合理的保障,以及社會各階層要素之間的有機協調。其次,安全是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安全首先應有之義便是對社會個體及社會整體的維護,其次體現為統治階級或者說是國家意志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統治的安全。最后,安全是應然性與實然性的統一。在應然性意義上,安全起到對人們在法律實踐中的引導作用。在實然性意義上,我們制定的法律是否有利于維護個人安全,各種機制是否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這些問題都是法律在實施過程中實際遇到并存在的。
安全是整個社會得以發展的大前提,是其他法律價值得以確立的基本。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應當具有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只有在經濟長足發展、社會穩定的國家中才能去主張民主,主張自由,主張人權。如果一個社會處于戰亂或者極端動蕩,在這樣經濟狀況發展萎靡和惡劣的社會生存環境下,其很難實現秩序的建立,更不用說對公平與自由的追求。美國著名法理學者博登海默認為:“人要求在生命、肢體、財產和自由方面得到保護,此外,人似乎還有一種歸屬的需要,而這種需要是安全感的一種伴隨物。”①從歷史上看,人類在征服、改造自然過程中,其首先應保證的即是安全,脫離了安全狀態其他的任何實踐活動將無法得以進行。因而,法的安全價值應當是其他法律價值的基本。
有的學者曾將法的安全價值包含在秩序價值之內進行研究探討,認為秩序總是體現出一種穩定的狀態,并且這種狀態是涵蓋了安全的,而沒有單獨的對安全價值進行探討,忽視了其獨立性。博登海默認為,秩序意指在自然進程和社會進程中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連續性和確定性。其將安全與秩序置于相同層次。應當承認的是,安全與秩序間確實并非主從或者隸屬的關系,兩者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或許可以將安全與秩序視為社會系統發展的兩方面,安全旨在實現社會系統的內部和諧,保證其正常運行,不存在不穩定因素而導致社會的動蕩。而秩序則為實然的、表現于外部的,如以法律規則規范人的行為、對行政機關行為的調整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提出,要求我們從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四個方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建設。因而對我國法律安全價值的完善,也應當從這四方面入手。
安全立法,科學立法。良法善治,錯誤的法律比犯罪行為產生的惡果要嚴重百倍千倍,離開了法的安全價值將很難實現良法善治。從立法方面即應貫徹法的安全價值,制定的法律條文應當具有安全性,切實保障人民主體、社會集體和國家的安全。
安全司法,優化司法。作為公平正義的代表,司法機關也應當給公眾一種安全感。刑罰是處置嚴重犯罪的主要手段,近些年我們開始注重在刑事訴訟中人權的保障。雷洋案件和呼格吉勒圖案件都引發我們的深刻思考,由于司法工作人員的刑訊逼供、徇私枉法而導致個人的生命安全被剝奪,其不僅剝奪了無辜者的生命,同時也使公眾對司法機關產生了不安全感。因而,司法機關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征,應當嚴格落實法的安全價值,不僅應發揮懲治犯罪的職能,同時也應帶給公眾安全感。
安全執法,依法行政。作為國家權力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機關維護社會的安全不應建立在破壞個體安全之上。近年來,行政執法人員暴利執法等新聞不斷爆出,這不僅使個體產生不安全感,同時也會惡化官民之間的關系,將增加社會內部的安全隱患。要實現法的安全價值在執法上的有效落實,應積極提高行政執法工作人員的素質,嚴格考核制度。以往出現暴力執法等情況,很大一部分是由行政執法人員素質不高造成的,因而優化行政執法體系勢在必行。
依法行事,保障安全。法律以人的行為為調整對象,因而人在行事、行為時,應當時刻將法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嚴格遵守。大眾的法律意識在逐漸強化,在生活中能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法的安全價值在這應成為給人們行為的依靠、后盾,以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為要義。法律要給人一種安全感,不僅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且應該實現違法必究、執法必嚴,讓人們看到法律的公平公正性,讓人們看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保障法律的有效實施,保障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免受侵害。
注釋: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