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龍
(150010 哈爾濱公證處 黑龍江 哈爾濱)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代家庭財產的范圍發生了很大變化,財產構成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新型財產或者投資性財產在家庭財產中所占比重增大。
在公證實踐中,與上述新型財產相關的公證業務不斷增多,這就要求公證員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相關業務能力,以適應公證需求。如:公司的股票期權是一種可在未來實現的權利,雖然未具備行權條件時,財產價值并不能確定,但作為一種財產性權利,當事人也可以申辦相關公證。
家事關系既交織著身份關系,又交織著財產關系,既有法律事實又有情感要素。面對家事關系復雜性、倫理性、情感性等特點,公證員應以情感為紐帶,積極探尋人性化、專業化的公證服務方式,在辦理好家事公證業務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做好情感修復和人性感化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果。
原有的以婚姻、血緣和擬制為等身份要素所設定的權利義務無法適應現代多元化家庭模式的需要,特別是在只要對內兩廂情愿、對外風吹馬耳的非傳統家庭中,其家庭的組建和解體,包括權利義務的內容大多源于當事人的合意。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轉變,現實生活中出現一種“亞婚姻狀態”,即非婚同居的情況不斷增多,在實務中,公證員如何應對上述亞婚姻狀態及財產的契約化安排將面臨挑戰,這就需要公證員在準確適用相關司法解釋的情況下為當事人提供精準代書和公證服務。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增量部分,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合法權益保障、精神心理滿足和服務體驗提升方面,這就要求我們公證員要根據當事人需求的多樣化與個性化,用改革的辦法提高家事公證供給質量、調整業務結構和創新服務方式,為當事人私人訂制個性化的公證服務方案,彰顯公證的專業價值。
家事公證系統化發展,首先要轉變服務理念,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改變過去“坐堂辦證”“拿證換證”的權力思維。當前,越來越多的公證處從“坐著等”向“上門找”轉變,積極開展公證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等活動,通過“社區公證員”“家庭公證人”“私人公證顧問”“線上咨詢與辦公”和“365天天天辦證”等形式實現便民服務常態化,提升群眾認可度與滿意度。
一直以來,很多公證員接待當事人時首先問的是“您好,請問辦理什么公證”,表面上看,公證是基于當事人的申請,似乎也沒問題,實際上,老百姓對法律缺乏了解,具體應該辦理什么公證很多時候是不清楚的。如:有的再婚夫妻申請辦理“婚前財產公證”,對各自名下房產權屬進行公證,筆者發現很多當事人錯誤地認為辦理完上述公證后就不會給家人留下羅亂了,實際上他們對各自財產范圍、再婚配偶間享有遺產繼承權和公證的法律意義、后果等法律常識并不清楚。因此,公證員不僅僅是引導當事人辦理簡單的婚前財產公證或者遺囑公證,為了預防糾紛還要引導和建議雙方對其他的財產類型進行一并公證,實現傳遞財富傳遞愛的目的。
家事公證的體驗式服務強調與當事人的溝通,以創新的服務吸引當事人,通過增加精準服務和延伸服務觸動其內在情緒,取得消費者的認同感。筆者認為:體驗式服務的重點在于場景建設和服務創新。在場景建設方面,很多公證機構成立了專門的家事法律服務中心,打造人性化的柔性辦證環境,如:裝修風格溫馨、座椅采用皮革或者布藝設計、復印免費、提供輪椅、雨傘、報紙、熱水、全家福照片等。在服務創新方面,很多公證機構相繼推出“溫情遺囑”“綠色繼承”“免費代辦房證”等特色服務舉措,提供溫情、貼心服務。
公證綜合性養老是指公證機構根據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綜合運用意定監護、遺囑(遺囑信托)、繼承、資金保管、委托、提存等公證手段,為老年人設計“一站式”“全流程”的公證服務方案,通過協調民政、醫療、房產、司法鑒定、金融等部門,協助老年人解決晚年贍養、醫療救治、死后喪葬、資金保管、財產監管、財富傳承、公益捐贈、遺囑執行、糾紛調解等養老難題,實現其安心養老、體面養老、智慧養老和幸福養老的目的。
成功的財富傳承,離不開財富責任和使命的擔當,也離不開事先精心的規劃。隨著國人財富的不斷增多,家庭財富管理與傳承的社會需求日益顯現,很多的律師、理財規劃師紛紛針對家庭財富管理與傳承推出各自的專業服務方案,公證人作為專業的法律服務提供者,具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公證人在整合遺囑、信托、委托和保險四大財富管理工具更有優勢,公證人如何提升供給質量,通過綜合運用遺囑、委托、析產協議、繼承、信托等公證手段,為當事人提供高端定制化的公證服務方案,將是公證行業提升行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公證機構應加強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重視專業化分工后的經驗積淀,通過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的定制服務不斷彰顯公證在家族財富傳統領域的獨特價值,體現公證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