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明
(518102 深圳市乾行達科技有限公司 廣東 深圳)
合同相對性原則,在學理上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目前比較權威的解釋是以王利明先生給的定義:合同相對性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對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而不能向與其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也不能擅自為第三人設定合同上的義務,合同債權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護。[1]
合同具有相對性,且其相對性原則經過了合同法的確立。但是在社會生活和市場交易的實踐當中,出現的突破合同相對性的事件非常之多,且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表現也是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而大陸法系國家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及相關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已經提出了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表現,即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這對于保護合同當事人和相關第三人合法權益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為合同法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作出了和貢獻。
我國目前合同法中沒有關于第三人侵害債權的相關規定,但是在社會生活和市場交易當中,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情況時有發生。第三人侵害債權即指合同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在明知存在合同關系的前提下仍然實施故意損害他人債權的行為,這種行為會導致合同當事人的全部或者部分債權無法實現,損害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即損害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這種第三人侵害債權人債權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市場交易秩序,且使得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及時有效實現,違背了有侵害必然有救濟的法理。
根據合同法的相對性原則,合同只約束合同雙方當事人,而債權人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債務人與第三人的合同行為當中,這就導致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在市場交易和社會生活實踐中,有些債務人為了逃避債務進行隱匿財產或者將自己的財產轉移至他人名下,或者將自己的財產低價轉讓給第三人,或者怠于行使自己已經到期的債權等等,這些債務人的行為都會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合法權益。[2]而債的保全制度就是為了防止債務人的上述一系列行為的出現,以至損害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而出現的,債的保全制度能夠有效防止上述債務人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進而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即出租方將財產所有權轉移給第三方時租賃合同對新的所有權方繼續有效。這是民法理論上的“買賣不破租賃”規則,使得依據租賃合同產生的租賃權(債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物權的效力。
“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制度”的意思是指特殊關系的第三人因債務人債的履行而受到損害時,不但可以向債務人主張侵權責任,而且可突破債的相對性,要求債務人承擔合同上的責任,以更好地保護其利益,此種請求權的基礎建立在基于誠信原則而發生的保護、照顧等合同附隨義務之上。也就是說,債務人所負的合同上的義務,不但指向債權人,而且指向與債權人有特殊關系的第三人。
依傳統理論,物權是可對標的物直接支配的絕對權,可以對任何第三人主張權利,并得排除任何第三人對物權的妨害;債權是僅得向特定當事人請求給付的相對權,不能向第三人主張權利,也就沒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效力。為了保護債權免受不法行為的侵害,有必要進一步建立新的權利理論,故學者主張承認債權的不可侵性。
合同具有相對性,即合同約定是事項涉及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在合同中,還有另一類與之不同的合同,即合同的訂立是為第三人的利益的,即訂立合同的目的是為第三人設定權利,這種合同被稱作第三人利益合同。這種合同具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合同權利人不是締約當事人,即為第三人,第三人也無需在合同上簽字確認合同條款,而且,第三人也不是通過代理人簽訂合同的。第二,這種合同只為第三人設定權利,不能為第三人設定義務;第三,這種合同在訂立之時無需經過第三人簽字確認也就無需征得當事人的同意。而且第三人合同還涉及第三人的利益,因而在債務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時,第三人和債權人均有權利要求其承擔責任。這類合同因涉及第三人的利益,因而也屬于合同相對性的例外。
在合同當中,還有一種情形,代為清償,即不是合同債務人,但因與合同中債的履行具有利害關系,因而代替債務人履行債務。第三人實施代為清償的行為即可是基于法律規定,也可是基于當時人之間的約定,但無論出于合中原因,這種代為清償的行為都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原則。
合同中屬于合同相對性例外情形的還有披露制度,即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而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與委托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受托人因為第三人的原因對委托人難以或者無法履行義務時,受托人可以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而委托人可以對第三人行使受托人對第三人的權利。這種披露制度中,委托人與第三人之間不存在合同關系,因而屬于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
此外,代理、保險、信托作為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特例逐漸脫離合同相對性的約束,成為各自獨立的制度;同時,債的轉讓也被視作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