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華
(100053 北京仁人德賽律師事務所 北京)
暴力犯罪容易給廣大人民群眾造成安全感上的缺失,那些較為嚴重的暴力犯罪,社會危害性則更大。其中典型的暴力犯罪行為包括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奸、搶劫、爆炸。根據最高法2016年統計數據,2015年新收刑事一審案件1126748件,上升8.29%;審結1099205件,上升7.45%。判決生效被告人1232695人,上升4.06%。其中,新收故意殺人罪案件10187件,故意傷害罪案件122209件,強奸罪案件21252件,綁架罪案件787件,爆炸罪案件131件,暴力犯罪案件占比達13.72%。暴力犯罪案件在總體刑事案件中占比較大,這說明當前我國暴力犯罪現象依然不容樂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1)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社會各行各業之間也存在差別。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入,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擴大,暴力犯罪現象的產生與社會經濟發展運行狀況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究其根本,由于經濟因素所引發的暴力犯罪實則歸因于貧困,這不僅表現在單純的貧困上,還表現在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上。
(2)這種原因導致的犯罪數量較少,犯罪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對本國政府的不滿或者是一種畸形的民族仇恨和愛國情結。通常來說,犯罪人群一般是受到有心人的煽動,被充當作實現某人或者某個利益團體的利益的工具進而實施了過激的行為,而當前社會信息傳播不當以及個人認識方面存在偏差就是誘發畸形的民族仇恨和愛國情結的主要誘因。
(3)暴力犯罪行為的形成與犯罪主體本身的文化背景以及生存的文化環境密切相關。當前文化市場中,依然存在充斥著淫穢色情、兇殺暴力和封建迷信以及其它損害人們心理健康的內容,嚴重污染了社會文化環境,給民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部分人群鼓吹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更給社會環境帶來負面影響。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眾日常的文化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不健康的觀念、思想、潮流也充斥其中,像暴力、詐騙、賭博和色情等,人們如果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尋求安慰,身心健康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并刺激著暴力犯罪心理的發展和形成。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相結合的產物。盡管社會上存在著體制、經濟、文化觀念上的種種弊端,也只有當它們與犯罪分子個人所處的環境以及本人的主觀原因相結合時,才能夠促使他們產生違法犯罪的動機,從而進一步實施暴力犯罪行為。
(1)生理因素指的是個體的身體特征、生理結構及其外在指標,比如年齡、性格、智力水平等。強奸犯罪就是典型的由生理因素所導致的暴力犯罪,相關研究表明男性的荷爾蒙與人類的攻擊行為存在著正比例關系。同時,智力水平也影響著犯罪行為的發生,雖然它并非能夠絕對性的誘發犯罪,但它在某些程度上對個體如何實施犯罪行為以及實施怎樣的犯罪行為或多或少都存在影響。
(2)犯罪心理主要是由于后天環境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不良的情緒、消極的情感是誘發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這些在心理學中被稱作是變態心理。這種心理容易驅使人們做出傷害他人或者傷害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暴力犯罪行為產生的心理因素。
(3)首先,暴力犯罪者通常具有錯誤的信念體系。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構成較為獨立的信念體系。當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下發生變化時,他的信念體系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扭曲,表現出反社會性。這種扭曲的信念體系往往會忽視了對自己的必要約束,轉而建立在個人強烈的占有欲上。其次,是行為人歪曲的需要結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正常的需要。當他周圍所處的環境可以充分滿足個人需要時,他的需要結構就不會發生“異化”。一旦環境無法滿足需要,且這種需要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壓抑時,那么行為人就極有可能隨時通過某些過激行為表現出來。人類的追求方式總是伴隨著個人信念體系的改變,在個體自我意識失控的情況下就極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經濟建設的關鍵時期,在社會中出現不協調、不平衡的現象不可避免,這就要求黨和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方針和政策進行合理引導,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在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的過程中,國家應科學調整和布局社會生產力,盡可能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集約化發展,合理配置各個地區的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分配社會財富時,應著重關注不均衡現象的出現,逐步消除各個地區之間的財富差異,和諧發展社會經濟,以此來減少暴力犯罪心理的產生。
暴力犯罪通常具有危害性較大、突發性較強等特點,對于暴力犯罪行為,需要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有效防范,預防暴力犯罪心理的產生。當前傳統的安保手段與舉措比較滯后,無法完全遏制這種犯罪現象的發生。所以,應通過加強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素質教育,讓人們充分認識到暴力犯罪是影響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行為,會對社會和他人產生消極影響,要在心理層面上提升認識,當情緒沖動時進行適當的調節和控制,逐漸形成健康心理。引導民眾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知法守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自我防范意識與能力,減少和預防暴力犯罪事件的發生。政府部門可開展各項教育和宣傳活動,引領民眾在面對各類突發事件時掌握自救方法,真正意義上提高社會群眾對暴力犯罪的防范意識與能力,以及掌握如何應對此類事件的方法。并針對重點民眾與人群進行定期演練,提升他們解決暴力犯罪問題的綜合能力。
正所謂防患于未然,為有效防治暴力犯罪心理的產生,政府應組織心理輔助人員對存在不良心理的個人進行指導,增強心理干預與關懷,通過處理個人主觀因素將暴力犯罪心理扼殺在萌芽中。個人沖動或為泄私憤是產生暴力犯罪心理的關鍵因素,對于應開闊發現民眾不良心理的渠道,提前進行干預通過心理關懷與輔導防治暴力犯罪心理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