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萍
(510850 廣州工商學院 廣東 廣州)
在經濟新常態模式下,國家既需要創新型人才,各大高校也將培養人才的方向落實為創新創業型人才。隨著教育目標的改變,教學內容也在發生變化。從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學現狀來看,很多經管類院校都開設了《經濟法》的課程,為學生普及許多與未來創業相關的經濟法知識,提高人才的法律素養。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傳統的《經濟法》課程教學顯然不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許多院校也急需要建立起科學的教學標準與高效的評價機制,以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
在傳統的《經濟法》課堂當中,教師以幫助學生成功就業為導向開展教學活動,這使得《經濟法》的教學更加具有功利性,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為了幫助學生順利通過各種資格考試而進行的教學。比如會計專業需要考從業資格證,需要涉及經濟法的內容。稅務審計專業學生也需要考注稅,同樣也涉及經濟法的相關理念,許多教師則是以幫助學生通過考試為最終教學目標。
在經濟新常態發展下,教育部門對各大院校人才培養不僅僅限于幫助學生就業,而是促進他們的創業,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減輕學生在未來創業路上的法律阻礙。因而如今的《經濟法》教學不能再以應試教育為目的,而需要以人才未來發展為導向。比如在傳統的經濟法課堂中,許多學生只會簡單地背誦法條,應付考試中的選擇題,而在創業中真正碰到了需要適用法律條款的場合,許多學生不知道如何選擇條款,失去了前進的大方向。還有的學生在未來的創業過程中,將課堂所學內容完全拋在腦后,不會運用法律知識規避經營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為企業的發展帶來重重隱患。
《經濟法》是國家對商品經濟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其中包含的《勞動法》《競爭法》《消費者法》等囊括了市場經濟中消費者、企業、政府、個體等不同的主體角色,可以說《經濟法》的內容繁多復雜。其中根據法律調整市場發展的方式不同,又可以將《經濟法》的組成細分為以下幾類:①規范市場主體的法律:《公司法》《破產法》等;②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競爭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法》等法律;③規范勞動者權益的法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④程序性法律:《民訴法》《刑訴法》《仲裁法》。由此可見,在該課程中既包括了實體法律規定,也包括程序性的法律規定,這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來說比較晦澀難懂,很難在短暫的一學期課程中完全掌握。
以上課程的繁多復雜也為教師教學帶來了如下難題:①課時有限,教師無法完成大量的課程。許多教師無法按照大綱要求,細化講解《經濟法》中所包含的所有法律條款,無法做到授課的全面性;②教學缺乏針對性。不同創業的學生未來創業方向也有所差異,而教師采用千篇一律教學方法讓課程內容顯得比較單一,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③缺少銜接。在《經濟法》課堂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只要運用到專業中,幫助學生解決經濟領域的問題,才能說明學生消化吸收了這些知識點,但顯然目前許多學校的《經濟法》課程都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評價方式不科學主要表現在評價內容和手段單一化。許多院校只采用考試的方式,以最終成績來衡量課程開展的成果,這種評價機制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同時還可能造成評價的不科學。僅僅憑借最終的考試來判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因為考試內容的有限性,教師可能無法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不利于教師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學的改進無法發揮作用,同時這種評價機制不能讓學生信服。因而當下需要改變這種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增強評價的立體型、全面性,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給出最公平的評價。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經濟法》教學還存在著種種的問題,教學方式仍然比較落后,究其原因在于課程教學缺乏標準,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無從下手,出現教學盲目的現象。在設立教學標準時,應以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將專業與法律相結合為目標,設立綜合性、科學化的標準,使教學工作有章可循。
《經濟法》課程內容較多,經濟法領域又可以分為勞動法、票據法、環保法等不同的法律條款,目前許多高校為經濟法設計的課時數量為48課時,無疑是加重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如若48小時講完所有的法律條款,可想而知教學并不會很深入,因而有必要針對學生專業以及未來發展方向不同,有目的地選取相應的法律條款進行深入講解。比如對于國貿類專業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未來創業中很可能涉及到合同簽訂、資產抵押、票據支付等活動,相應的應多普及《合同法》《擔保法》《票據法》的專業法律條款,使其明白什么是有效合同、如何實現財產抵押擔保等。除此以外,與其它專業學生不同,該專業學生很可能在未來工作中從事國際性貿易,其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國際貿易專業術語,因而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該部分知識的教學,以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需求。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授課內容應具有針對性,貼合學生專業度之外。學校還可以開設許多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未來自己創業需求,選擇相應的法律制度學習。比如絕大多數學生希望日后能夠創立小微企業,此時教師可以圍繞小微企業這個主題開設為期三周的選修課程,其中會涉及到企業運作中需要依據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反壟斷法》以及國家之于小微企業扶持的法律性政策規定,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全面化。再比如有的學生希望日后創立科技型的企業,因而教師在講解企業運作所通用的法律時候,還需要著重講解《競爭法》中的保密義務,因為科技型企業多涉及到技術的知識產權,教師還可以輔助講解一些知識產權法相關知識,使教學更加系統。
《經濟法》課程中涵蓋了多部法律條款,內容繁多復雜,其中《勞動法》《消費者法》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內容也比較通俗易懂,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而《銀行法》《土地法規》學生接觸不多,因而不易理解教師的理論講解。此時需要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最常見的是案例分析方法,教師通過案例講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法律糾紛,以及什么樣的法律事實應當適用哪一條法律條款,增強了理論實質的實踐運用。比如教師以成立公司為例,安排學生分組討論公司成立需要具備哪些的條件?這要求學生掌握股份制、有限制公司成立的不同條件?是否需要注冊資本?董事會、監事會、股東會三會的人選如何制定?等等,學會運用法律的思維思考實際的問題。通常在一個案例中,教師喜歡將本節課關鍵性知識點都融入案例分析之中,借助案例的作用幫助學生回顧掌握所有的知識點。這是實踐教學的重要方式,解決了學生無法時刻接觸真實案例的弊端。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盡可能選擇生活中已經判決的案例,或者盡可能編寫貼近實際的案例,提高案例的價值。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經濟法》的教學實踐也應有所突破。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時,重要教學點幫助學生在課堂與實踐中搭建橋梁,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近年來,翻轉課堂是許多學校使用比較多的教學模式,能夠減輕學生的課程負擔,成為需要推廣的一種教學手段。比如在“不正當競爭行為判斷”的知識點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錄制好小視頻,將不正當競爭的四種行為以文字配圖片的方式展示在視頻中,短短15分鐘的小視頻足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知識點的教學,在課堂授課中教師則可以一帶而過,節省了許多時間。還有的教師自己建立了公眾號,定期向學生推送經典案例,以及一些庭審的錄像,供學生學習,增強學生的實踐性。
如今各大高校所培養的應是理論與實踐能力俱佳的專業性人才,未來可以為祖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因而對課程的評價機制也應適當調整,以符合人才評價的標準。
考評主體專業化指的是評價主體不僅包括《經濟法》專業的教師,還需要包括經管學院專業學者、學生自己。《經濟法》的專業教師至少應從事該學科教學活動滿三年,了解《經濟法》課程所涉及的各部門法律條款,主要考評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情況。經管學院的專業教師,主要考評的是學生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以及能否有效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自評主要針對課堂中回答問題頻率、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等做出評價。綜合以上三方主體的評價結果,最終得出該學生《經濟法》課程的評價。
考評內容多樣化主要針對傳統單一試卷考核的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即對《經濟法》學科的考評不一定采用考試的方法,也可以運用“模擬法庭”一類的實踐性活動來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比如在某次考核中,教師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每個小組又分成原告、被告、法官、書記員等不同角色,開展模擬法庭。教師為學生布置的案例糾紛是:勞動合同糾紛,即A在入職B公司的時候簽訂了保密協定,雙方約定離職后兩年內,A需要履行保密義務。A在2015年離開B單位,在2016年入職C單位,并且運用自己在B公司所學習的專利技術為C公司開發了許多產品,為C公司打開了消費市場,此時B公司向法院起訴A未履行保密義務,要求A賠償損失。圍繞該案例,原被告進行調查取證,組織辯論語言,法官需要根據證據、辯論情況作出判決,教師則根據每位同學的表現打分。
以“模擬法庭”的方式,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同時教師所布置的案例也是學生在今后創業或者就業中很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隨著人們權利意識的加強,創業中的侵權行為、方式在不斷增多并且隱蔽性比較強,在這次模擬法庭中學生們需要理解《保密協議》所約束的內容,何為專利侵權等知識點,從而判斷A行為是否構成違約或者侵權。
在《經濟法》考評中,許多院校習慣用單一的理論考評方式,以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判斷最終的學習情況。在立體化考評機制中,這種評價方式應有所改變。學生不僅需要掌握較為專業的法律知識,還需要將這些法律知識運用于經濟實踐之中,因而考評應包含理論與實踐兩大要素。
對于理論知識的考評,仍然可以沿用傳統的紙質化試卷考評方式,通過多次考試來綜合衡量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實踐考評可以是通過模擬法庭判斷學生對知識點掌握情況,也可以是通過企業實習等社會實踐來檢驗學習成果。理論和實踐的得分綜合計算,作為學生最終的《經濟法》成績,以保證考評的公平性。
綜上所述,在以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為導向的教學中,各大院校的《經濟法》課程設計應偏向于法律性,以專業性與法律性結合為教學的目標導向,以培養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具的綜合型人才作為課程評價的重要準則,為祖國經濟發展輸送大批優秀的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