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萍
(100010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經濟法是法學體系中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但它也有著特定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內容,是專門研究經濟法及其經濟發展規律的學科。
一般來說,經濟法和經濟法學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二者都是哲學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對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雖然經濟法和經濟法學之間有著相互的反作用,但二者并不是同時產生的。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法已經存在了數十年,有著悠久的歷史,而社會主義經濟法學卻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產生的。我國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經濟法制建設,中國的經濟法理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
中國經濟法理論的形成過程,具體是從1979年到1992年。這段時間,中國開始改革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體制,重視以法律手段調控經濟。所以,中國經濟法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也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經濟法的形成也是對我國經濟體制進行的真正改革。
在中國經濟法理論發展的初級階段,法學界對這一理論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種基本內容:
法學界對這一理論所持的觀點是:我國的經濟法理論分為橫向和縱向兩大類,而這兩類經濟關系是特定調整對象,也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持這一理論的學者通常認為,橫向經濟關系是在經濟組織與經濟活動兩者之間發生的,是垂直的經濟關系;而縱向經濟關系則是在國民經濟管理中發生的,是平行的經濟關系[2]。
持這一理論的學者一致認為,我國的經濟法調整的應當是縱向經濟關系,橫向經濟關系應該由民法來調整,所以說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但對于這一理論,這些學者也有三種不同的認識:一是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機關、組織經濟在管理經濟活動中發生的經濟關系;二是認為經濟法調整的是國民經濟管理中發生的經濟關系;三是認為縱向經濟關系包括計劃指導的縱向經濟關系、宏觀管理的縱向經濟關系、環境保護的縱向經濟關系,經濟法只調整宏觀管理的縱向經濟關系。
綜合經濟法理論這一理論主張,是以各種方法對各種社會主義經濟關系進行綜合調整的不同性質法律規范的總和,與前兩者不同,它是綜合的法律部門。
持這一理論的學者認為,由于綜合經濟法理論調整的對象是綜合的,不是單一的,所以對于不同性質的經濟方法也有不同的調整方法,比如有:經濟民法方法、經濟行政方法、經濟勞動方法,由此也體現出經濟法的調整方法具有明顯的綜合性,而這也是其不能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的原因。
學科經濟法這一理論指出,中國經濟法理論是調整經濟管理和經濟協作的法律法規的總稱,因此它是一門法律學科。
持這一理論的學者認為,對于不同種類的經濟關系,并沒有統一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無論是單個的法律法規還是多個法律法規的總和,都不能構成獨特的法律部門。但從科學上來看,經濟法作為一門法律學科,是以大量的法律法規為研究對象的[3]。
從1992年至今,是中國經濟法的迅速發展時期。以頒行《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起點,進入了制定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法的階段。先后出臺了有關產業政策、財政、金融等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以及有關市場規制方面的法律法規,中國經濟法理論體系正在迅速發展。
中國經濟法理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中國不斷推進的改革開放。從古至今,真正符合規律的改革也有助于中國形成合理的制度框架,從而促進思想觀念的轉變,使我國的經濟法理論得到日益的完善和成熟。在當前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建設的背景下,改革、法治與發展成為了當前最重要的“三角關系”,相互關聯,互相影響,而這三者關系的有效協調,也都離不開經濟法的適度調整[4]。
與此同時,作為經濟憲法的“具體化”,經濟法理論已經上升到能夠影響國家整體治理的地位和高度,不僅影響著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也關乎著整個人類社會和法治的進步。隨著經濟法理論作用的日益凸顯,它在發展階段和理論類型等方面都不同于以往,因此,需要及時關注和研究中國經濟法理論的“新發展”。
中國經濟法理論的“新發展”,對于經濟法學、整體法學甚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價值。比如,通過經濟法的發展可以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促進經濟法學的成熟,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科學發展水平和經濟水平。總之,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的其他領域的不斷發展。
綜上所述,任何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經濟法理論也是如此,隨著社會主義法學的發展和我國的不斷改革開放,經濟法理論日趨完善和成熟。但無論是怎樣的經濟法理論,都應該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基本理論指導,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吸取和總結以往的經濟法制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同時還需要堅持黨的道路,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各種理論采取平等的理念進行討論與爭論,相互之間可以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促進我國經濟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