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露
(250100 山東知圣律師事務所 山東 濟南)
學界內都認為經濟法與民法之間的聯系是極為密切的,在一般情況下分析二者之間的聯系,都是從以下幾點出發的:第一,在調整對象方面來看,二者都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實現經濟關系的調整,雖然民法調整的是財產方面的關系,但是從實際來看,民法調整的就是經濟關系;第二,無論是民法,還是經濟法,都是用來保護當事人經濟權益的。
從經濟角度來看,市場帶有一定的自發性、目的性以及宏觀無序性,同時還存在缺失公共物品的情況,偶爾會出現市場失靈的問題,這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市場并不是萬能的。要想克服這些問題,就需要國家和政府干預到市場中。但是,國家的干預也會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過度的干預。因此,要想將市場和公共良好的結合在一起,就需要經濟法來發揮起作用。經濟法能夠利用國家的干預來解決問題,即市場失靈的問題,解決了問題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加有序。民法是按照個人的意識來保護個人的利益,從而實現市場經濟更好發展的目的。換句話而言,從調整對象方面來說,二者都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實現經濟關系的調整;從法律方面來說,二者都是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經濟效益,二者的根本出發點是相同的,而這也可以促進經濟秩序更好的發展,且對經濟秩序有著制約作用。
從法律角度來說,經濟法與民法之間是互補的關系。民法的功能并不夠全面,帶有一定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現代法律失靈的情況。既然民法的功能存在缺陷,就需要及時對其進行調整與改進,這樣才能保證民法更加符合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但是,僅僅靠一部民法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還需要其他法律部門與之共同合作,那就是經濟法。上文提到,市場經濟具有多種特性,例如宏觀無序性、自發性、盲目性等,而經濟法的存在可以彌補民法存在的缺陷,能夠克服和適應市場經濟的特性。在19世紀末,《反壟斷法》出現,這也代表著符合現代化發展的現代化經濟出現。市場經濟不僅需要經濟法,還需要民法,二者共同合作和努力,才能形成支撐,為市場經濟支撐起法律的保護傘。無論是經濟法,還是民法,都能夠在調整商品經濟關系方面起到關鍵作用。經濟法與民法是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經濟法的基礎就是民法,而民法的保障就是經濟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想更好更快的發展,就需要經濟法和民法的配合與合理分工,解決市場經濟面臨的諸多法律問題,共同促進市場經濟更加的健康與和諧,促使市場經濟更加繁榮。
經濟法與民法之間既存在聯系,也存在區別。通常情況下,學界區別二者時都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具體的調整對象是不同的。經濟法調整的對象是經濟關系,而這種經濟關系是由國家出手干預的,因此經濟法屬于公法的范疇;民法針對的則是相對較為平等的主體,它主要調整和規定的就是財產關系以及人身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公民之間的,一個是法人之間的,最后一個就是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因此民法屬于私法的范疇。第二,法律屬性存在差異。經濟法關注的全局動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社會的責任和利益,主要強調的就是社會;而民法的基本原則是個人權利的維護,主要強調的維護個人的權利,保證個人能夠自由和平等。第三,調整的方法有所不同。經濟法主要是強制性的規范,帶有一定的懲罰性質;而民法主要采用的則是更具有隨意性的規范。
按照經濟法律資源配置功能而言,無論是經濟法、經濟法規程,還是民法的規程,它們的經濟基礎都是差不多的,它們都是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用來節省市場失靈帶來的交易費用的。因此,民法與經濟法在本質上可以說是相同的,從實質上而言,經濟法就是建立在民法的基礎上,促使平等主體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易,但是經濟法與民法的體質在社會環境方面存在差異,因此二者的經濟構成也有所不同。
如果在各個層面,價值體質都能夠自主、高效率的發揮影響,那就容易形成一種競爭有序、談判自由的情況,而這時產生的費用就是0,無論權利如何界定,都能夠迅速通過市場交易來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民法對市場交易產生的經濟效益未能起到較大的作用,但是產權法律規程是隸屬于民法的物權體制,都能夠保證交易的自由行。平等自愿的、恰當的協商,都是基于交易費用為-的情況下的,經濟法的干涉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經濟法也沒有調整的必要性。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市場失靈逐漸嶄露頭角;即使是交易費用為0,也仍舊會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針對市場失靈的情況,民法與經濟法都能夠發揮其作用,但是二者在發揮威力時存在一定的區別:交易費用為0的情況下,民法規程就能過形成,而這時,民法將會界定交易,保證交易的自由和平等,避免因產權不清楚或者協調不到位而導致主題出現矛盾,或者導致交易不可控制,解決市場失靈的情況,防止交易費用增加。
民法屬于權利法的一種,規程的特點就是帶有一定的任意性;而經濟法屬于權力法,規程帶有較強的約束性質。民法規程的核心是構成性的規程,經濟法規程的核心則是調控性準則。構成新規程中含有較多的任意性規程,不能過于依靠國家權力的干預,民眾能夠為民法讓渡的利益也較少,因此價格較低;經濟法規程帶有較強的約束性質,主要依靠于國家的權力,而國家權力的夸張主要就是來源于民眾權利的大規模讓渡,因此價格較高。民法形成的年代較為悠久,不僅需要訂立實體法,還需要訂立程序法;經濟法是更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法律,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相互融合,使得經濟法具備了自足性。
總而言之,民法與經濟法之間既存在聯系,也存在差異,面對市場失靈的情況,二者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并逐漸實現市場經濟法律體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