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子
(100086 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也就是公序良俗并不屬于法律范疇,而屬于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和人類學。秩序的實質是一種事態,也就是通過社會中各種要素連接成為一個密切整體,在整個整體中互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有條理的和正確的。從邏輯上來看,法律代表的是爭議和公平,秩序便也成為了法律追去的目標,所以公共秩序代表的是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比如法國將公共秩序分成古典政治公序和現代經濟公序。經濟公序又可以分成指導型公序和保護型公序,前者是和統制經濟相關聯的概念,也就是將個人契約納入到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中,屬于價格規制公序。而保護型的公序是對勞動者等主體進行保護,比如可以規制高利貸,規制商事信用,規制消費者知情權等。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指導型公序追求社會整體利益,保護型公序追求個人利益,保護型公序更是一種對于社會弱者的保護。
善良風俗指的是社會一般道德,也就是在社會和國家發展中必須具備的一般道德,從法學家看來公序和良俗有所區別,公序是以國家社會秩序作為著眼點,良俗是以社會道德作為著眼點,主要作用是維護社會道德規范。比如德國法律中良俗就是以道德為核心,是一種代表一切公平正義的思想者的道德感。像設置過度擔保行為、危害其債權人行為、對債務人進行約束,以及違反職業道德相關的行為都是德國民法中違反良俗的表現。從中也可以看出,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有共同之處,但并不完全一致,違反善良風俗的不一定違反公共秩序要求,而不違反公共秩序要求的也可能會違反善良風俗。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公序良俗的主要功能是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和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的類型可以分成多種,包括違反倫理的行為,違反社會正義的行為,對個人自由進行限制的行為,對營業自由進行限制的行為,對財產進行不恰當處分的行為,以及顯著的射幸行為。在發展中,人倫類型逐漸減少,經濟交易關聯、勞動關系和行政關系等類型增加,對公序良俗的判斷標準過渡到了對于交易公平的追求和調整當事人利害關系方面。
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公序良俗的意義一方面要維護恰當的自由權利,另一方面這種自由應該以社會整體利益發展為前提,也就是在公司法兼有的性質下,公序良俗追求的不僅僅是對于契約自由的限制和例外,更多的是對以私法自治和契約自由的尊重和保護。
經濟法兼具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質,公法反映的是社會整體利益和意志,而私法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意志。經濟法的基礎是現代市場經濟,也就是市場經濟中的法律,也是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結合起來的法律,是經濟集中和經濟民主對立又統一的法律,具有平衡協調和綜合調整的功能。對經濟法的本質主要有干預主義和協調主義兩種,其本質是協調主義,也就是協調社會利益和個體利益,通過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適當地介入到私法自治的領域。
經濟法的宗旨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化,但是民法和行政法的本質屬性和固有功能不能完全社會化,這種缺失需要通過經濟法來進行彌補。經濟法的立法宗旨是追求社會整體利益,也就是站在社會整體高度,通過法律來對社會經濟關系進行調整,從而保障經濟健康穩定運行,優化經濟結構,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協調社會再分配,使經濟自由和公共秩序達到協調統一。在現實需求中,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利益的發展為經濟法對于社會利益的追求奠定了基礎,可解決個體營利性和社會公益性之間的矛盾,推動經濟和社會良性運行和發展。
傳統民法范疇是一種以追求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觀念,強調的是主義之間財產關系和人生關系所形成的平等秩序。而經濟法體現的是國家和市場對于社會關系的調控,有對市場經濟的調控,也有對公共秩序和社會性宏觀經濟領域中,對市場秩序規則等進行干預,包含平權性和非平權性,維護的是社會整體性利益。
經濟法兼具公法和私法,所以一方面追求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另一方面也對其進行一定的控制,首先要在實現必要經濟集中同時也要保障經濟民主的實現,只有在必要時才可以為了社會整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經濟法對個人自由限制以社會公共利益為依據,經濟發展到壟斷時期,人們意識到對自由濫用會對社會整體產生危害,所以必須要對個人的自由進行一定的限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濟法也是對于社會經濟關系中不當競爭行為和壟斷行為的一種限制,限制個人對自由權利的濫用,另一方面也是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推動良好市場的建立,促進良性的自由競爭,保證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傳統民法保護的是微觀層面的個人交易安全,而經濟法則是從宏觀角度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維護,進而保護個人利益,傳統民法表現的是一種事后權利救濟,經濟法則是通過市場規制和法律機制的建立對市場交易和市場秩序等進行維護,彌補民法中和傳統市場機制存在的不足。因此,經濟法的價值和目標和供需兩虛內容一致,都是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限制和對消費者的保護,都是對毫無限制自由權利的限制,不管是公共利益、社會秩序還是善良風俗,都不能借用自由的名義濫用自由。
綜上,民法和經濟法的契合點在于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協調發展,這也表明了私法社會化的發展趨勢,不過依然要記住民法的私法本質,也就是必須要有正當的理由才能設置私法自治和意志自由。民法從事特定的經濟活動,所以不能把握全體社會的經濟趨勢,而經濟法關注和保護的是社會整體利益,所以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和經濟法中對于社會利益的保護是不能互相代替的,既要認識民法的私法性,又要認識經濟法中公私法兼有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