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堅 王雨波
(310000 杭州師范大學沈鈞儒法學院 浙江 杭州)
我國電視節目模式初期基本都是通過對外購買版權、對外模仿的方式發展起來的,而基于電視節目模式的自身的特性我國法律也沒有對其進行明確的保護,這就導致電視節目的創新與發展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根據各國的發展情況來看,對電視節目模式的定義學界尚未形成統一觀點。國外學者莫蘭和馬阿本將電視節目模式的定義為:“電視節目模式就是剔除每一期單獨的節目中不斷變化的元素后所剩的不可變更元素的集合。”①這一定義得到了一定的認可。我國學者大多數把電視節目模式定義為:電視節目模式是指由綜藝節目創意、流程、規則、技術規定、主持風格等多種元素組成,可用于多次復制作類似節目的模板。②從定義不難看出,電視節目模式缺乏權威的法律定義,導致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這也是目前電視節目模式抄襲泛濫的原因之一。
電視節目模式在我國起步較晚,在08年以前發展滯后,國內較火的節目基本是通過抄襲模仿國外的綜藝節目,從英國知名節目制作公司Fremantle Media宣稱我國《超級女聲》抄襲其制作的“pop idol”的系列節目,到之后湖南衛視與英國廣播公司合作引進的《我們相愛吧》,我國的電視節目模式的發展才開始真正走上對外版權貿易的道路。但是隨著其不斷發展,對外引進電視節目模式所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近年來糾紛不斷的《中國好聲音》就是典型代表。
荷蘭talpa公司將其獨創開發的《The Voice of ...》的五季授權給燦星公司,經過不斷的打造《中國好聲音》收視率一直位于榜首,這也給浙江衛視帶來了巨大收,talpa公司見勢便坐地起價,將授權費一再提高。最后兩家公司因授權費談不攏不歡而散,隨后talpa公司將《The Voice of ...》的商標標識和節目模式授權給唐德公司,從此唐德與燦星走上了商標侵權的訴訟道路。據透露在talpa與唐德公司之間的授權協議中明確電視節目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主體、故事情節、流程、腳本、標題、特效、寶典等,可以多種形式應用,實際上是多元素的結合體具有不確定性。從協議的內容就可以看出唐德公司很難從版權方面起訴燦星公司,因為上述大多元素都沒有經過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很難說明其能夠納入版權的保護范圍。其次版權保護的是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有形形式復制出來的作品,不保護單一的規則、公式,節目流程、節目的規制大同小異,一般都不具備獨創性。加之我國也沒有將電視節目模式納入著作權法的保護客體,因此《中國好聲音》很難通過我國著作權法獲得保護。
唐德公司選擇了對燦星公司提起商標侵權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也是目前我國最為常見的電視節目模式維權手段。我國很多電視節目模式從國外引進大火一段時間之后授權公司就會漫天要價,紛紛想從被授權者手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導致糾紛開始授權停止,進而授權者將轉向能給他帶來更大利益的小白鼠。又或者國內其他電視平臺紛紛抄襲、模仿,一時間國內出現雷同的電視節目,由于版權求助無門,許多電視節目模式紛紛被抄襲模仿而抄襲模仿著不需要付出較大代價,導致我國電視節目模式的發展停滯不前。如《我們約會吧》向廣電總局投訴《非誠勿擾》抄襲其電視節目模式,但是廣電總局經過內部調整對侵害江蘇衛視的侵害并沒有作出實質性的制止,最后不了了之。
美國的版權保護方式是開放式版權法的保護,即版權法規定保護的客體沒有列舉規定,這種立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版權法的保護范圍,電視節目模式也因此有可能受到保護。那么電視節目模式怎樣通過版權法保護呢?在司法實踐中,法官采用的是最低限度的創造性標準,認為被控侵權對象在原創基礎上有再創作的行為是不構成侵權的,但需要被告舉證說明。在1992年Sheehan v. MTV Network案,2003年美國發生一起震驚整個世界電視界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訴美國廣播公司(CBSv.ABC)案就是如此。法官在審理電視節目模式著作權侵權案件時大多是以要素上的重復性為主要侵權認定方法。雖然美國在法律上沒有對電視節目模式版權保護的討論,但是美國法律中肯定電視節目模式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獲得法律上的保護,不需要將此認定為特定的作品模式才能受到保護。大多數情況下,記載節目模式內容的載體可以獲得版權保護,而不是把電視節目模式完全排除著作權保護之外,而是根據最低限度的創造性標準,法官進行對節目進行實質性相似度的判斷及被告是否“接觸”原作品來認定是否構成侵權,這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我國電視節目模式在著作權上保護提供了依據,可以在節目模式版權糾紛中得到很好的借鑒。
要想改變現行著作權法缺乏對電視節目模式保護的現狀,應該在修改著作權法時增加一類作品——電視節目模式,從而在法律上肯定電視節目模式著作權,彌補立法的缺陷。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應該對電視節目模式的內涵和外延作出明確的界定,而且要對侵犯電視節目模式著作權的行為及其法律責任作出認定。要充分發揮《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作用,《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為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市場公平競爭機制而制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雖然現階段各電視臺的電視播出還受政策規制,起著宣傳引導人民輿論導向的作用,但是就其運營機制而言,提高收視率始終是為了擴大廣告商投資獲得高額利潤,這無疑是一場商業操作;而不正當的克隆復制友臺的高收視率節目顯然違反了公平競爭的市場準則。無論從主體方面還是客體方面,同行業者模仿他人電視節目模式與其競爭的行為,都符合《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制范圍。盡管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并未將電視節目模式之間的不正當競爭問題列舉出來,筆者認為當事人仍然可以依據該法主張自己的權益。在2000年4月,一小群電視節目模式產業的先鋒本著規范國際模式交易市場的目的,在法國戛納商議成立模式識別和保護協會。該協會宗旨是確保電視節目模式受業界尊重并獲得知識產權的保護。這對于我國電視行業的從業者應該是很有啟發的。相關從業者可選擇加入這個組織,或者在中國內部成立類似的行業組織,提供版權注冊和仲裁調解的服務,用以調節相關糾紛,規范無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事實上,我國已有對電視節目登記的先例,江西衛視曾為其《傳奇故事》進行版權登記,欄目著作權人為江西電視臺。相信強有力的行業自律在現今的法律環境中對于推進電視節目產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注釋:
①②劉承韙,呂冰心.電視節目模式的著作權法保護,法學論壇2018年第2期,第二十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