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雪蓮
(210019 中國核工業華興建設有限公司 江蘇 南京)
2015年12月21 日中午,案件原告方某某在南京市江寧區濱江經濟開發區某項目施工現場從事外墻粉刷作業時從5米高處摔落,后被案件被告韓某某、張某某送往南京市雨花臺區上海梅山醫院南京分院救治,診斷為右側多發性骨折,右側肺挫傷、右腎挫裂傷、腦震蕩等,2016年7月,原告因右腎無功能引起右腎被摘除。2016年12月,經南京金陵司法鑒定所出具《司法鑒定意見》,鑒定原告方某某的傷殘等級為七級。
原告方某某多年來一直跟隨被告韓某某、張某某做工,做工的勞務報酬也由韓某某、張某某支付,原、被告雙方之間形成的是個人勞務關系。在該事故發生后,韓某某、張某某及時將方某某送醫救治,并且墊付了在醫院就診期間的所有醫藥費。后方某某關于受傷賠償問題多次找韓某某、張某某協商,但都未達成一致意見。2016年10月8日,方某某向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法院提起要求支付醫藥費、伙食補助費、誤工費、護理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精神撫慰金、加通費等共計44.56萬元費用的民事訴訟,法院受理案件后,根據案件事實及法律規定,確定案件案由為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
在案件開庭審理過程中,原、被告雙方關于案件事實部分都無爭議,但關于責任分配方面卻存在較大爭議。法院總結的案件爭議焦點為:原、被告雙方之間“過錯”的認定及責任的承擔問題。原告訴稱:其當時站在5米高的架子上進行外墻抹灰,因被告沒做安全防護網,其沒站穩就從架子上摔了下去,其系正常從事勞務活動,沒有任何過錯,而被告作為接受勞務方,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故對其在勞務活動中所受傷害,應由被告承擔全部賠償責任。被告辯稱:關于外墻抹灰的安全措施按行業標準搭設,盡到了應盡的安全保障義務,且原告從事該行業多年,也應盡到自身該盡的安全注意義務,故原告本身存在重大過失,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法院認為,本案中作為勞務提供者的原告及作為勞務接受者的被告均沒有過錯,原告方某某的損失該如何進行有效彌補,在《侵權責任法》第35條無法適用的情況下,應根據《侵權責任法》第24條確立的公平原則,由雙方共同承擔損失責任。至于原、被告雙方如何具體分擔,法院認為,原告作為勞務提供者,在勞務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承擔著更大的風險,而被告作為勞務接受者從勞務提供者的勞務活動中獲得利益,相比較而言有著更強的經濟損失承擔能力,故應較多地分擔損失。因此,本案判決由被告按照損失的60%予以補償,即被告韓某某、張某某連帶承擔支付原告方某某訴訟請求金額的60%,即26.74萬元。
1.分析《侵權責任法》第35條的具體適用條件
所謂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是指在提供勞務者和接受勞務者雙方之間的勞務活動中,提供勞務者因從事相關勞務活動而自身受到傷害,其有權利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程度向接受勞務者主張損害責任,以維護自身權益。
前文案例中,所在法院并未完全按照《侵權責任法》第35條的規定進行認定。該規定具體是什么,應該如何進行適用,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侵權責任法》第35條具體內容為:“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其實際上是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的立法依據, 具體適用條件如下:
(1)提供勞務者和接受勞務者雙方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接受勞務者命令或要求提供勞務者從事一定工作,并享受由此產生的勞務成果,提供勞務者要處于接受勞務者的控制之下,要受到接受勞務者的監督及指揮,當然,接受勞務者要向提供勞務者支付相應報酬,作為提供勞務者付出勞務的回報;
(2)提供勞務者因付出勞務使自己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接受勞務者僅僅對提供勞務者因其自己的勞務行為造成自身損害的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也就是,提供勞務者產生的損害的責任并非全都由接受勞務者來承擔;
(3)接受勞務者存在一定的過錯。對于“過錯”的認定,需要考慮雙方做出的行為本身及雙方的謹慎、注意義務。法律對接受勞務者承擔責任的要求相對而言較嚴格,就是必須盡全力保障提供勞務者在勞務活動中的安全。因此,在處理具體的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案件時,要進行綜合考量,既要從社會一般人的正常標準入手,不能讓接受勞務者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又要進行個案分析,按照接受勞務者的經濟條件、社會經驗、勞務活動的種類等方面,具體落實對接受勞務者的保護義務。
綜上,《侵權責任法》第35條明確將提供勞務者和接受勞務者雙方是否具有過錯作為勞務雙方責任承擔的歸責原則,即過錯責任歸責原則。提供勞務者在從事勞務活動過程中,因勞務活動受到傷害的,接受勞務者應當承擔的責任僅限于其過錯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如果接受勞務者沒有過錯的,提供勞務者的訴訟請求就很難得到接受。
2.正確理解過錯責任歸責原則
在當今社會,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的歸責原則確定為過錯責任原則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提供勞務者在從事勞務活動時,有認真完成接受勞務者指示工作的義務,也負有照顧自已安全的義務,假如一旦因勞務活動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不問提供勞務者自身是否有過錯,接受勞務者都得承擔責任,于理不合;勞務關系中,接受勞務者以支付相應報酬為對價獲取提供勞務者的勞務,這樣的權利義務關系基本平衡,如果接受勞務者還要額外承擔提供勞務者的自身風險,這對接受勞務者而言,顯失公平。
另一方面,《侵權責任法》的35條的規定又較為原則化,沒有對現實中各類情形進行具體區分,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大。比如,上述案例中,原、被告雙方都沒有過錯是一種情形,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原、被告雙方都有過錯的情況,或者是原告存在過錯,被告無過錯的情況,亦或者是原告無過錯,被告存在過錯的情況。
筆者認為,雖然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但在實際具體應用過程中,又不能簡單理解為一般過錯責任歸責原則。原因如下:
(1)提供勞務者因勞務活動自身受傷而進行的索賠,是對提供勞務者因勞務活動受傷造成的身體傷害、自身勞動能力下降及受到的經濟損失的補償,不能要求提供勞務者身體受到傷害的同時還讓其承擔經濟上的損失,即使有時是由于提供勞務者工作方法不正確,注意力不集中,違反工作流程而造成自身受傷的,但我們也不能由此認定提供勞務者是故意自傷;
(2)由于勞務的性質,某些特殊的領域,勞務本身就存在潛在危險。即使提供勞務者自身盡到了最大謹慎、注意義務,損害的發生仍然是避無可避的。提供勞務者如果難以證明接受勞務者存在過錯,接受勞務者通過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而免于承擔責任,這樣不利于對提供勞務者的救濟,顯失公平;
(3)接受勞務者承擔的社會義務包括了安全保障義務和勞動保護責任。不管是利用機器設備進行生產,還是一般工作場所,勞動安全條件、生產設備等是否合格均影響到提供勞務者的人身安全、健康。對提供勞動者進行安全生產培訓、改善勞動條件,為提供勞務者的勞務活動提供保障,是接受勞務者的責任及義務。
從現實情況來說,適用嚴格的無過錯責任原則,結果就是一旦提供勞務者因勞務自身受到損害,接受勞務者就必須承擔責任,這樣就明顯加重了接受勞務者的責任,從而放任了提供勞務者在勞務活動中內心的謹慎和注意義務;適用嚴格的過錯責任原則,結果就是提供勞務者如果自身受到損害,其就必須舉證證明接受勞務者對其損害是存在過錯的,這就加重了提供勞務者一方的責任,因為提供勞務者在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上“先天弱勢”,一旦提供勞務者因其法律意識、經濟實力受限而無法證明接受勞務者的過錯,而使接受勞務者免責的,這對提供勞務者來說也是極其不公平的。
3.結合公平原則認定接受勞務者的責任
前文案例中,法院在處理具體案件時引入公平原則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個舉措。在堅持適用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公平原則,最大限度地維護提供勞務者的權益。
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公平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一樣,是一項基本原則,其價值判斷標準就是依據公平的理念來確定侵權責任的承擔主體,即,要求以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來劃分雙方當事人的責任承擔比例。
在處理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案件時,引入公平原則,就是對勞務雙方的過錯認定持公平正義態度,采取嚴寬分明、分別對待的原則,即要考慮接受勞務者是否盡到了相應的義務,如風險告知義務、安全保障義務及提供必要的勞動工具及設施的義務等;又要考慮提供勞務者的受傷原因,確定是其自身未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還是接受勞務者在明知提供勞務者不具備能力的情況下仍選其從事該項工作,亦或是由于接受勞務者現場監管不到位。如果提供勞務者及接受勞務者雙方均沒有過錯,就要結合提供勞務者遭受的損傷程度、案件的實際情況及雙方各自的經濟實力來平衡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責任承擔,盡可能作出讓雙方當事人都能接受的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適用公平原則,接受勞務者對提供勞務者的損失承擔的并非嚴格的賠償責任,更確切得說,實質上應該是一種補償義務。提供勞務者的權利是從接受勞務者那獲得勞務報酬,義務是付出自己的勞務;接受勞務者的權利則是從提供勞務者那獲得勞務成果,義務就是支付勞務報酬。既然提供勞務者獲得的勞務報酬等價于其付出的勞務成果,那么其應承受的風險應當與其的收益相一致。更進一步說,提供勞務者以出賣勞動力作為其生活來源,其身體損傷的不利后果相對經濟的損失對接受勞務者的不利影響來說要更為深遠。前文案例中,法院也就是基于上述原因才判決接受勞務者連帶承擔60%的補償責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針對《侵權責任法》第35條規定較為原則化,在實踐中缺乏指導意義的情況下,最高人民法院應根據現實情況出臺關于《侵權責任法》具體適用的司法解釋。另外,基于法律條款適用的連貫性及法律的穩定性要求,相關司法解釋可進一步明確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過錯責任歸責原則,但應注意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各種不同情況進行具體細致的責任劃分,以統一司法尺度,維護法律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