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思公
(471000 河南萬基律師事務所 河南 洛陽)
置于法律體系整體范圍內,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可以在本訴中提出,也可在本訴審理終結后另行提出其訴訟請求,本訴原告撤訴的,亦不影響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訴請的繼續審理。在此基礎上,結合其據以產生的權利類型,可將“有獨立請求權”劃分如下:
市場經濟的復雜化導致了民商事法律關系的復雜化,進而導致對一些本屬于第三人的權利錯誤主張、虛假主張從而導致錯誤認定的事件頻繁發生。
物權作為一種絕對權,具有對抗任意第三人的對世性,第三人若對他人之間爭議的標的物享有物權請求權,則當然能夠作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行使訴訟權利。
形成權是指變更或消滅特定法律關系的權利,不屬于完全的實體權利,更多的帶有中介性、手段性的功能,權利人在通過行使形成權對本訴法律關系加以變更或撤銷之后,還需借助實體請求權徹底實現權利。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款之規定,認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關鍵在于“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至于如何理解“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存在極大分歧。一種觀點認為,該第三人與案件所涉法律關系有密切聯系,案件處理結果對他的利益有直接影響;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無需考慮第三人與案件法律關系的關聯性,只要案件處理結果影響到他的利益,即可認定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一方面,并且民事訴訟法第56條的規定明確指出該種利害關系并非單純事實上的、經濟上的聯系,而必須是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另一方面,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一種變更或撤銷他人既判法律關系的制度,若不從源頭上審慎把控,一旦出現濫用,將對司法既判力及司法權威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甚至造成對司法公信力的褻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第9至第11條規定:“受訴人民法院對與原被告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無直接牽連和不負有返還或者賠償等義務的人,以及與原告或被告約定仲裁或有約定管轄的案外人,或者專屬管轄案件的一方當事人,均不得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通知其參加訴訟;法院在審理產品質量糾紛案件當中不符合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的幾種情況:①原被告之間法律關系以外的人,證據已證明其已經提供了合同約定或者符合法律規定的產品的;②案件中的當事人未在規定的質量異議期內提出異議的;③作為收貨方已經認可該產品質量的。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還需具備:①其本人對于未參加訴訟沒有過錯;②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全部內容錯誤,對其民事權益造成損害。
對于何為歸責于第三人原因未參加訴訟及民事權益的范圍如何把握的問題,北京高院在《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適用法律23個重要問題紀要》第四、第六條中進行了詳細說明①,即,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未參加原訴不能出于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二百九十五所述情形之一;其主張受到損害的民事權益一般不包含金錢債權,但原訴當事人利用訴訟轉移財產、逃避執行以致享有金錢債權的第三人無法行使撤銷權的除外。
正如開篇提到的,關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適格這一問題,存在的爭議仍然很多,本文的論述只能淺嘗輒止。其中有些問題雖已有相對普遍的理解和認識,但由于自由裁量空間過大,實踐操作中仍難以統一,筆者也將在未來實務研究中持續關注,希望能最終獲得答案。
注釋:
①北京高院:《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適用法律23個重要問題紀要》:“……四、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經審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九十五條規定屬于因可歸責于第三人的事由未參加原審訴訟的,裁定駁回起訴。……六、民事權益的范圍,從目前的審判實踐來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規定受侵害的“民事權益”通常是指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股權等。多數意見認為,以金錢債權受到侵害為由提起撤銷之訴的,一般裁定駁回起訴,但原訴當事人利用訴訟轉移財產、逃避執行以致享有金錢債權的第三人無法行使撤銷權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