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聃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 北京)
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九十一條確立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的兩項基本規則:第一,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第二,主張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當事人,應當對該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該規定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五條的主要區別在于,該舉證證明責任分配規則已擴展適用至一般領域,而不再局限于合同法律關系。由此可見,不當得利之債亦可適用該舉證證明責任分配規則,今后不論是借貸合同法律關系,還是不當得利法律關系,法律對于舉證責任的過程性及結果性分配已趨于一致。
依據該條第一款的規定,原告對支持其訴訟請求的實體法規范構成要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在合同法律關系中,應舉證證明合同基礎法律關系成立且有效的基本事實;在不當得利之債的法律關系中,則應對不當得利請求權發生的基本事實構成要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是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發生規范,依據該規定,原告對于成立不當得利請求權的四個構成要件事實,即被告取得利益、造成原告損失、被告取得利益無合法根據、因果關系,均負有舉證責任。其中,構成待證難點的事實是“無合法根據”,即給付行為欠缺正當原因,常見情形如原告誤認債務所進行的非債清償,為客觀上不成立、未生效或無效合同支付價款等。基于給付是有意識、主動實施的行為,因此原告作為使財產發生轉移變動的民事主體,應對給付原因或目的進行舉證,以同時證明自身給付原因的欠缺及對方取得利益的不當性。在預期目的不達及目的消滅類型的不當得利法律關系中,因被告取得利益時具有合法根據,但此后合法根據消失,故依據該條第二款的規定,原告還需就法律關系變更的基本事實進行舉證。
在原告提供證據對基本事實進行舉證后,被告可行使抗辯權進行反駁或提供反證證明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事實。在不當得利案件中,被告可援用的抗辯事由包括:民事權利變更的事實,如原告的債權已轉讓他人;民事權利妨礙的事實,如原告并非付款人或存在真實基礎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民事權利阻卻的事實,如要求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進行訴訟時效抗辯等;民事權利消滅的事實,如所得利益已不存在,被告已履行真實基礎法律關系項下的對等義務等。依據第九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被告如提出前述抗辯主張,則同樣需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只有在反證達致內心確證的證明程度時,被告才能免責。但退而言之,即使被告提出的反駁性抗辯未能成立,依據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也僅是導致其事實主張不被法院采信。不被采信的法律后果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原告提供的證據形成優勢,法院依據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認定原告主張的事實客觀存在,其訴請成立;二是被告的抗辯致原告訴請主張的事實陷入真偽不明的狀態。
訴因變更案件中極易出現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狀態。在由借貸合同訴訟變更為不當得利訴訟的情形下,原告由于欠缺借貸合意等基礎法律關系證據,因此在訴訟中為舉證便利起見,往往否認或故意隱瞞真實的基礎法律關系。從雙方舉證的情況來看,原告已舉證證明對方獲取利益致財產數額增加,己方因給付利益致財產數額減少,損益增減之間具有同一性即因果關系成立。但對于欠缺給付原因這一要件事實,原告的主張及被告的抗辯已形成對抗,被告的抗辯及反證已足以使原告的舉證無法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程度,此時待證事實即陷入真偽不明的狀態。
被告雖未證明自己的抗辯成立,但只要能夠動搖原告主張的要件事實,致其真偽難辨,亦可達到讓原告敗訴的訴訟目的。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一百零八條是對民訴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確定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的細化,同時也對《規定》第七十三條進行了修訂。第一百零八條對舉證義務人的責任和當事人抗辯不利的后果分而述之:“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并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此外,前述結論還可從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九十條的措詞變化中得到印證。《規定》第二條的規定是:“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而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九十條弱化了《規定》前述條文中的“責任”二字,僅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該條第二款進而強調,只有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在未能提供證據或證據不足的情形下,才會承擔不利的后果。
待證事實真偽不明時,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成立者承擔結果責任。舉證證明責任分配規則的實踐意義只有在要件事實真偽不明時才能得以顯現。換言之,因被告抗辯致要件事實真偽不明時,原告必須進一步舉證,才有可能擺脫敗訴的風險。我國的證明責任采“雙重含義說”,既包括提供證據的行為責任,也包括說服裁判者的實質責任或結果責任。依照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法院在作出判決之前,當程序上許可的證明手段已經窮盡而待證事實仍處于真偽不明狀態時,法院必須分配舉證責任,判令負有舉證義務的一方承擔敗訴后果。不當得利不屬于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因此如原告未能就請求權成立的要件事實完成舉證義務,則需承擔相應的結果責任。由此可見,今后即使原告變更訴因,只要其對不當得利法律關系基本事實的舉證證明尚未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則仍不能避免敗訴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