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興
(325800 浙江正昌律師事務所 浙江 溫州)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民事欺詐則是指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一方故意實施某種欺騙他人的行為,并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而訂立合同的行為。兩者都有著“詐”的外觀,只是民事欺詐行為人有欺詐的意思,也有真實的交易意圖,該欺詐行為是為了完成合同本身的履行;而合同詐騙的“詐”本身是一種騙,沒有履行合同的意圖。但是,二者在司法實踐中卻難以被準確界定,甚至有的經濟糾紛被認定為犯罪。
在對于合同詐騙以及民事合同欺詐行為的相關概念分析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對合同欺詐行為和合同欺詐罪兩點進行重點分析。合同欺詐行為主要指的是行為人在和他人合同簽訂或者是協商過程中沒有告知對方真實的情況或者是告知對方虛假信息,使得當事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措施的表示。而其基本的構成模式合主要分為三步,其中第一步就是行為人的行為主要就是以欺詐他人為主要目的并已經實施欺詐——第二步導致被欺詐人受到干擾以及影響從而無法張正確的對某件事物或者是人進行認知——第三步就是被欺詐人基在作出判斷過程中是處于一種錯誤認知狀態下并且已經對其付出意思表示。
合同詐騙罪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在我國首次出現是在上個世紀末也就是1997年刑法大規模修改之后,將合同欺詐罪單獨的從詐騙罪之中分離出來設立本罪,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和當時的立法者對合同詐騙罪這一行為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危害都進行了充分的認知。從一定程度上說合同詐騙罪不僅僅會對社會的他人的正當財產權益造成危害,同時還會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市場交易秩序帶來危害。但從基本構成模式上來講合同詐騙罪和詐騙罪之間具有極大的相似之處,主要就是:行為人以非法的目的以及手段對于他人的財產實施欺詐和騙取——被害人在作出決定時處于錯誤的認知中——在錯誤認知基礎之上對財產記性處分——最后一步就是被害人的財產受到損失,行為人通過非法手段得到被害人財產。
合同詐騙在一定程度上會更為強調目的是非法占有,而在合同的簽訂以及履行的過程中,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比如說是對事實進行虛構或者是對真相進行隱瞞等,非法獲取他人的財產并且數額相對較大;而民事欺詐行為主要指的是在一些民事活動進行過程中出于有意的狀態將虛假或者是不真實的情況作為真實意思或情況進行表示,使得他人陷入一種誤區,最終將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進行一定的發生、變更或者是消滅的目的。其實在對合同詐騙與民事合同欺詐之間的主觀上進行一定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兩者之間是具有本質區別的。主要區別在于:其中一方面,民事合同欺詐的行為人利用欺詐的手段,目的是使相對人產生錯誤的認識并作出錯誤的表示,但是在民事合同欺詐的行為人一般并不具有對他人財物進行非法侵占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夠從這種欺詐合同中謀取不當利益;從另一角度來說其實合同欺詐行為人會將“非法占有他人財物”作為自身一些列行為的主要目的,通過合同交易的方式對于他人的財務進行騙取。合同詐騙與民事合同欺詐兩者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這兩者的行為人自身主觀惡性、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上。對其進行總結就是這兩者從本質上所存在的區別就是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將“非法占有他人財物”作為自身采取行動的主要目的。因此一般來說在對合同詐騙進行判定的過程中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是其中非常重要定罪標準。
但是鑒于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會更多的注重客觀事實,對于主觀要件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并且主觀要件本身很難得到證實,尤其是在對于合同詐騙犯罪相關案件進行審理的過程中,很難對行為人時候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進行確認,行為人也很少會自行承認罪行。因此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于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進行確定成為對行為人最終定罪的關鍵條件。
從立法技術的運用上看,兜底條款體現了立法者對于將合同詐騙方式列舉窮盡的底氣不足,而司法實務更是印證了合同詐騙行為的多樣性與隱蔽性。為此,實務界存在兩個帶有必然性的傾向,一種是嚴格按照刑法規定的上述列舉情形認定合同詐騙,無視兜底條款的存在;另一種則是過度解讀兜底條款的功用,力求擴大合同詐騙罪所包含的情形范圍。無疑,以上兩種傾向都失之偏頗,沒有掌握好合同糾紛與合同詐騙之間的界限。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的本質區別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合同欺詐的行為人以簽約為目的,其存在欺詐意思的同時還存在真實的交易意圖,夸大履約能力等欺詐行為均是為了增加對方的信任感,促使交易成功。合同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則是意圖以簽訂、履行合同為名非法占有對方財物。當然,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可能發生變化,由民事欺詐惡性轉變為合同詐騙。但既然是“騙取當事人財物”,就意味著在對方當事人交付財物前,行為人需以非法占有目的實施欺騙行為。也即,非法占有目的既可以產生于合同簽訂過程中,也能夠產生于合同履行過程中,但是必須要發生在對方當事人交付財物以前。作為超過的主觀要素,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無法進行直接認定,而需以主客觀相統一為原則,在考査和分析合同簽訂、履行全過程的基礎上綜合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判斷行為人有無非法占有的目的,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行為人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采取下列方式騙取他人財物,且造成當事人較大損失的,應初步認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①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②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③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④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匿的;⑤揮霍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款、貨物、預付款或擔保財產的,造成款物無法返還;⑥使用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款、貨物、預付款或擔保財產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造成款物無法返還;⑦隱匿合同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定金、保證金等擔保合同履行的財產,無正當理由拒不返還的。上述規定是很好的借鑒,但仍需進一步完善,根據什么樣的事實判斷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這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綜上,我們呼吁國家立法部門能根據司法現狀,及時、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文件,以彌補當前法律規定的不足,為司法實踐提供合理依據。對此希望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保證司法程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