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姿蝦
(361001 廈門鯨創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 廈門)
目前,我們一般可以將我們可以將網絡環境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大致以網絡為工具的傳統不正當競爭行為和網絡技術本身所引起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兩大類。網絡廣告中利用關鍵字技術所進行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正屬于網絡技術本身所引起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這一類。此類不正當競爭行為往往在侵權事實上很難被認定。
關鍵字技術利用的是一種被稱為“元標記設計”的技術。目前,許多網的設計都是采用元標記設計。在利用這種方式的情況下,網頁設計者可以通過“設置元標記”(又叫埋字串),即將網站所有者、網站標識或者商標標識、表達網站特色的關鍵詞等埋置在自己網頁的源代碼中,當用戶使用網上引擎查找該網站時,向計算機敲入相似字串,埋設字串的行為人的網頁就會位居搜索結果的前例。其中的“元標記”則被我們稱為“關鍵字”或“關鍵詞”。
因此所謂利用關鍵字技術進行的不正當競爭,即是指網頁設計者或擁有者對“埋字串”行為的濫用。即指侵權者在設置與自身網站的關鍵字的同時,還以關鍵字的方式把他人著名或同類企業的商標、商號、企業名稱等商業標志,或者與這些商業標志近似的商標寫入自己的網頁,當瀏覽者利用搜索引擎搜索該關鍵字所屬網站時,該投機者的網站和該馳名商標的網站便能一同顯現,借此利用他人的商標或商譽以此來搭便車,提高點擊率。
對于網頁的宣傳,點擊率的高低成為了衡量一個網頁成功與否的標準,點擊量越大瀏覽人數越多,很容易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雖然利用關鍵字技術進行網絡廣告的行為本身并不是制作、發布網絡廣告的行為,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利用廣告進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但它們卻能在事實上起到提高網站點擊率的效果。目前,此類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在我國法律的明確規定之下,但是,在其已經足以影響到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的情況下,如何對其進行規制已迫在眉睫。
從關鍵字技術網絡廣告的特點我們可以發現,與傳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相比,此類不正當競爭行為更加隱蔽,界限更加模糊。因為這類行為都是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環境中進行的,其行為方式導致被侵權者更加難以察覺。同時在行為的評判標準方面也更加難以掌握。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網絡是一個更加開放的平臺,基于此平臺所進行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對于被侵權者所造成的損失不容忽視卻也更加難以認定。
再者,對于此類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們可以發現,由于互聯網本身的特性及此類競爭行為的特殊性,決定其往往涉及網絡著作權、商標權、域名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法律關系當中,也使得此類競爭行為更加復雜而難以處理。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這是我國法律中對于不正當競爭行為所進行的總括性規定。雖然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對于關鍵字技術網絡廣告沒有相關規定,但是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精神及立法旨意所在,在具體此類案件定理時,應當以此為認定的基本標準。即對那些雖未在該法具體條文中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但已違反第二條規定的公平交易原則,損害其他經營者或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競爭行為,均應依據該條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并據其他條文給予相應的懲罰。雖然第二條是屬于法律原則的規定,但是我國已經有了直接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所規定的法律原則制裁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先例。
雖然以上內容顯示,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處理此類問題并非完全的束手無策,但是就法律的明確性及完整性,以及社會問題規制機制的完整性而言,要更好的規范關鍵字技術網絡廣告行為以及目前越來越多的利用網絡進行的其它不正當競爭行為,還需要從法律及更多方面進行完善。
就法律方面而言,應盡快修改《反不正當競爭法》,對該法列舉的部分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擴大解釋,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同時明確網絡環境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性質,增強“一般條款”的效力以擴大適用范圍,保持法律的穩定。再者,還應由最高人民法院在總結審判經驗的基礎上出臺關于網絡經濟中不正當競爭行為法律適用的司法解釋,包括責任主體、行為要件、典型形態、處罰與賠償等方面,以應付日益增多的糾紛與訴訟,改變法律適用混亂的局面,促進法律理解與適用的統一。另外,對于其它相應涉及該方面的其它法律規范的內容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期達到法律的統一及完整。
對于此類不正當競爭行為及其他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在具體立法完善過程中,應注重對主體的認定及管轄權的確定。因為網絡區別于我們傳統意義上所講的具有一定地理空間位置的有形市場。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要清楚界定誰是不正當競爭行為者或者哪里是侵權行為地就顯得相對困難了。所以,同樣需要完善網絡技術規范,就是以技術指標為內容,經由國家機關制定,從而解決技術問題。就管轄權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示范法)》中并沒有做出具體規定,但從實例來看,適用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的原則似乎明顯有利于保護權利人的訴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