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賢彪
(471004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 河南 洛陽)
連帶債務人求償權擴張的法律效果,主要是指由于無力償還事由的出現,在求償權人、有資力償還者和無資力償還者三者之間形成了新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求償權人因清償全部的連帶債務產生向其他債務人的求償權。這時當有一人或數人債務人出現不能償還之事由時,產生的不能償還的部分的債務應該怎么分配?接下來我們將著重論述。
這主要是指對擴張部分的分擔按照以前連帶債務人之間對連帶債務的分擔比例來承擔的分配原則。如上述立法例中的法國民法按其分擔部分的表述,以及日本的民法按各自負擔部分分割之,還有臺灣地區“民法”按照比例分擔。等等,都采用了這種分配原則。那么這種分擔的方式到底有多大的優勢那,我們先看一例,現有甲、乙、丙、丁四人,其中乙、丙、丁之間向甲負連帶債務60萬元,乙、丙、丁各自分擔的比例為1∶2∶3。目前乙現行向甲償還了所有的債務,當乙向其他人進行求償時,丙出現了無資力的情況,這時丙的20萬元的債務只能讓乙、丁來承擔,按照其1∶3的比例承擔,即乙分擔5萬,丁分擔15萬元,這時乙總共可向丁請求支付45萬元,乙只需承擔10萬元。這種按比例的分擔法是基于連帶關系的形成的前提條件,這種做法比較好的實現了一定層面的公平。
此分配原則是指,當發生求償權的擴張時,有償還力的債務人和求償人之間不管其在連帶債務中的關系如何,一律按照平均分配的方式就行分攤的分配方式。如上述所列這里主要要瑞士民法之按平均比例分擔以及阿根廷民法之平攤之規定。如前列所述,由于丙無償還力的20萬元債務,在乙、丁之間進行分擔,即乙、丁各自承擔10萬元,那么最終的結果是丁承擔40萬元、乙承擔20萬元,這時,乙總共可向丁請求40萬元的償付,這樣和前項比較起來,乙多承擔了5萬元,丁少承擔了5萬元。
“民事關系同一方復數主體的同向行為,是否須分配全部法律后果,實際上由人們的價值觀念所決定。” 因此我們選擇兩種分配原則的時候也是按此標準進行。從以上兩種分配原則來看,只有瑞士和阿根廷采用了平攤注意原則,他們這樣規定的是有其現實和歷史原因的,在兩國的民法典中,其在連帶債務內部的關系都是采用平均主義來進行分攤的,如《瑞士債法典》第148條的規定。“這種用立法將連帶債務的內部關系強制規定為平均主義,不管其咋樣看待,以現在的民法理念來審視是不符合公平原則的。公平原則的一個核心就是一個人的權利與一個的義務是相對應的。” 同時這樣的規定也有背于現代民法所推崇的自由、平等的理念,人享有法律上的行為自由,其核心是合同自由,而合同自由包括任意取得和出讓經濟財產的自由,每個人在特定的程度上要自己承擔其人身風險和經濟財產風險,而不能任意推卸給他人或集體。因此,如果平均分攤,大鍋飯式的分配方式是極其和以上的公平、自由等理念相矛盾的。反觀其按比例的這種債權和債務相輔相成的分配方式是符合以上理念的。
綜上所述,像其他大多國家一樣,他們采用按照比例來承擔債務的原則是值得肯定的,我個人也支持這種原則,這樣的規定也如《法國民法典》第1216條規定“如之連帶締結事務反與連帶承擔義務的人中一人有關,該人應就全部債務對其他連帶債務人負擔義務,對該債務人,其他的連帶債務視為保證人”。其解釋為保證關系,更加明確了他們的態度。同時我們也可以看一下《法國民法典》2026條關于求償利益的規定“求償利益指連帶債務的數債務人或向一債務的數名保證人,每一人所享有的要求債權人或保證人,各自在各自的份額限度內承擔”。等等。
首先,雖然說法國模式,較為靈活的處理了這種方式,但我國目前的司法現狀,導致我們不便采用這種立法模式,我國法官的素質有待提高、腐敗等現象嚴重,如果采用這種方式后可能會導致不公平的現象再次出現。其次、按照以前的比例進行分攤是符合現代民法公平、平等的理念的,再解決了擴張債務分攤時,其比例依連帶債務人內部約定或法定的比例不是無道理的,因為在考察上位法律時,在雙務合同中,債權人的利益也是按照比例進行分配的,如公司法、合伙法的規定。因此,讓他們承擔更多的責任也是符合理性的選擇。
連帶債務人求償權的擴張引起的兩大法律關系中,后者沒有前者意義重要,因此各國法律上對此規定也不夠明確,我國民法也無此規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其二者之間沒有法律關系。事實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也直接決定了那類主體是債務最終的承擔者。
無清償能力的債務人和已清償其擴張后債務的債務人都是連帶債務的債務人,此處所探討他們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是指連帶債務人內部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而是指以清償擴張的債務的事實為法律事實,以清償擴張債務后的所產生債務為請求內容,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簡單來說,這些債務是否還需無清償能力的債務人繼續履行的問題。
這里主要指自然人死亡、公司破產等現象。這些因素對連帶債務人求償權的擴張來說,也是其產生的條件,因此,這些人已經不可能在有其他財產來履行這些義務了。所以,對這部分人來說,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將因無力清償者得主體資格的不存在而消滅。
主要包括逃避債務的惡意債務人和善意的債務人這兩種情況。對第一種來說,除非因時效等原因外,已清償者隨時享有請求權,比如當發現其行蹤或發現其財產后,可以請求履行其債務的權利,對這類惡意逃避債務的人,不管在那一個國家都是不能容忍的,因此他們之間當然存在者以請求給付其已償還的債務為內容的法律關系。
對第二種來說,依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他們之間存在著如與第一種相類似的法律關系。即善意的債務人不因其無資力而永久的免除其債務,雖說是善意的,也要承擔一定責任,這與風險共擔原則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