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曉軍
(999078 澳門城市大學 澳門)
誠實信用作為中國的優良品質,對各族人民都有一個約束規范的作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用處,如今的誠實信用原則加入到民事訴訟法中,也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
在上個世紀的末期,我國在最高法院的帶領下,進行了一場轟轟轟烈烈的法律改革,各級法院都在積極的為民事糾紛的改革方式進行努力的探索。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給予當事人更多的訴訟權利,也就是將我國的原有的以職權主義為主的審判模式改變成以當事人為主的審判模式。相應的減少法院在訴訟過程中的干預,以保證法律的可靠性、真實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會問題也隨之顯現了出來。因為法律的滯后性,目前的法律缺少相關問題的規定,導致這類問題的不好解決,這就需要彈性的原則性規定來解決。而誠實信用原則正好是一項基本原則,適用當前的情況,填補了在民事訴訟上的空白,對解決新型案件和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據,給予法官更多的自主裁判權。既維護了法律的安定,又填補了社會的需要,同時也為法律評判提供了依據。
誠實信用原則運用到民事訴訟中去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不僅可以大量的減少惡意的訴訟案件,還可以成為評判的法律依據,完善民事訴訟制度,調節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從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相互統一。
(1)民事訴訟法是一項程序法,本身就有抵制不良訴訟行為的設定。因為這些設定就是為了防止那些為所欲為的人對執法公正性的影響。誠實信用原則的補充就是對民事訴訟法的又一次完善,彌補了民事訴訟法原有的漏洞。
(2)誠實信用原則的補充提高了法律的效率,使當事人能夠盡早的獲得合法的利益。在誠實信用原則沒有應用到民事訴訟法之前,不少當事人濫用訴權,無限制的進行上訴,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原則,同時拖延了案件的結束時間,對國家的有限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誠實信用原則還可以更好地維護法律的權威。民事訴訟中的不少當事人存在虛報情況,這就不利于法院公平公正的進行裁決。在確立誠實信用原則之后,就對當事人產生了法律約束力,在法院里說的話都必須屬實,否則就要承擔法律責任,這樣就有效的確保了法律裁決效力,遏制了當事人濫用訴權的行為,有效的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律的原則,它不僅存在審判過程中,同時還分布在民事訴訟法律的各個部分,在各個不同的方面體現了誠實守信原則。
法院制定了失信人名單,并且向社會宣布,這樣做也是因為社會上存在的“老賴”太多。在社會上不會因為一次逃債的行為就會受到社會的關注,大多都只是法院和當事人知道,這就使社會“老賴”產生了僥幸心理,這不利于我國的執法,增加了執法難度,浪費了更多的資源。失信人員名單的紕漏是對社會公民誠實信用的綜合性管理,利用輿論壓力去監督他們執行自己應承擔的責任。
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如果出現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逃避履行已經生效的義務,法院可以依據情況進行罰款、拘留或追究刑事責任。這是對于不遵守誠實信用的一種懲罰。被執行人惡意串通他人進行惡意訴訟,阻礙了執法程序的順利進行,阻礙了申請人及時獲得應得的合法利益,降低了辦公效率,浪費了國家資源,這些都會受到國家法律的懲罰。
基于我國法官隊伍的基本素質,誠實信用原則對于法官的自由裁決權力的制約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對裁決書的要求又提高了一個等級,要求裁決書上出現法官裁決的詳細理由,論述出事件和理由的關系,這樣就避免了法官出現徇私舞弊的現象。
本文介紹了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重要作用,在執行程序中也處處體現。論述了在民事訴訟中對于誠實信用原則的需要,對于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司法適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得出誠實信用原則可以提高執行效率、降低國家資源的浪費、穩定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