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熠
(214000 無錫市濱湖區人民法院 江蘇 無錫)
2015年1月1 日,A公司因生產經營需要,以自有廠房于B銀行處辦理了最高額抵押1000萬元。2015年-2016年期間,B銀行共計向A公司發放最高額抵押貸款500萬元。2017年1月1日,因涉及民事訴訟,C法院將A公司自有廠房依法查封,查封標的1000萬元。2017年6月1日,B銀行又向A公司發放最高額抵押貸款500萬元。此后,A公司因經營不善無力償還債務,B銀行將A公司訴至法院,請求在1000萬限額內行駛最高額抵押權。
此類案件所涉及的法律依據主要有以下三條,按時間順序分別如下:①《擔保法司法解釋》第81條,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以下簡稱《查封扣押規定》)第二十七條規定,③《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06條第四款規定。
值得注意的是,《物權法》中并沒有將法院通知抵押權人或有證據證明抵押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抵押財產被法院采取強制措施等事由作為最高額抵押債權確定的要件,也就是說《查封扣押規定》中的相關規定,并沒有被后來的立法所吸收。對此,實踐中也有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物權法》在立法時,摒棄了《查封扣押規定》中的相關規定,應當適用《物權法》的規定,一種觀點認為《查封扣押規定》屬于程序性規定,與《物權法》并不沖突,屬于《物權法》的補充,應當適用《查封扣押規定》,從而產生了爭議,也導致了各地法院判決的不同。
最高額抵押制度是企業連續融資的重要手段,這種擔保模式在金融借款案件中尤為常見和盛行。隨著不動產登記查詢等制度的逐步完善,抵押權人查詢抵押物狀態完全有實踐基礎,程序也會越來越便捷。因此,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由最高額抵押權人承擔審查抵押物是否被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注意義務,可以較好的解決各方利益之間的均衡。
在學術界中,有的觀點認為,對于抵押物被查封扣押后所發生的連續債權,如果抵押權人對于抵押物被查封的事實并不知情,則符合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抵押權人有權優先受償。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也是有待商榷的。具體來說,從抵押權人審查抵押財產權利狀況之時直至抵押權人新放貸款之時,一般仍然會存在一個時間差,如果押權人已經履行了其應盡的注意義務,但在此時間差之內抵押物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并且債權設定于財產被查封之后的合理時間內,此時,若仍然適用《物權法》206條第4項將有違公平原則,應當結合《物權法》第106條的善意取得制度來予以認定, 抵押權人應當就自己已盡到審查義務,即善意無過錯,進行充分舉證。
在一切民事法律行為中,誠信交易應當作為最基本的原則。然而,當其他債權人申請查封最高額抵押物時,其目的就在于將抵押物變價以實現其債權,而此時如果最高額抵押權無法確定,很可能出現抵押人與抵押權人互相串通,故意在抵押物被查封扣押后,制造虛假交易,虛構新的債權,來對抗已被查封扣押的抵押物的司法查封效力。而當抵押物的價值不足或是持平于最高額抵押權金額的,就會導致查封扣押的目的落空,申請查封扣押的債權人的普通債權也無法得到保障。因此,為了避免出現最高額抵押權人與抵押人惡意串通,出現違背誠信交易的行為,也為了維護法院的司法權威和公信力,以《物權法》規定查封扣押時最高額抵押權即確定更為適宜。
筆者認為,將最高額抵押權的確定登記制度化規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種爭議。所謂最高額抵押權的確定登記,是指當發生法定的或約定的事由導致最高額抵押權擔保的債權被確定,從而使最高額抵押權變更為一般抵押權,當事人向登記機關申請的登記。我國《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對最高額抵押權擔保的債權的確定等級做了規定。將來在立法時可以將上述條例內容加以吸收,并且對于申請權利義務人、申請條件、登記內容、登記后果等細節進一步加以明確,即可將最高額抵押權登記確定制度趨于規范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