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同新
(366100 福建省大田縣人民檢察院 福建 大田)
我國《憲法》第129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這也確定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性質。多年來,檢察機關充分運用監督職能,為維護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及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我國社會逐漸向多元化、復雜化方向發展,多年來檢察監督的開展還不盡人意,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在改革中完善。
長期以來,檢察機關對自身定位不準確,沒有從維護法律統一正確實施、促進公正執法、維護司法公正的高度去認識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地位,在工作中把批捕、起訴等業務當做硬性指標完成,在上級監督、檢查、評比中對批捕、起訴等業務亦是作為主責主業進行,沒有把檢察機關定位到法律監督機關上來,導致在實際工作中監督意識淡薄,重捕訴、輕監督、重實體、輕程序,致監督無力。
《憲法》賦予檢察機關為法律監督機關,行使法律監督職責,但是,在實際檢察監督過程中卻遭遇尷尬境地,因為缺乏相應的立法,監督過程無具體的實施方案可操作,檢察監督缺乏強制力作為保障,被監督對象對檢察機關的監督不接受、不反饋、不執行,而作為監督機關卻無計可施,從而導致檢察機關雖身負監督職責,但無法通過有效的法律監督手段去維護法律統一正確實施、促進公正執法、維護司法公正,影響監督職能的權威與效果。
檢察機關存在“重辦案輕監管,重配合輕制約”的思想,在執行法律監督過程中注重批捕、起訴等程序上的流水作業,注重與公安、法院之間的協調配合,未能在立案、偵查、民事行政、執行、執法等過程中發揮法律監督機關監管、制約的職能。同時在人員配置上,基層檢察院只能滿足捕訴業務的人員配置,無專門從事監督方面的檢察人員,出現不善于運用法律政策,缺乏綜合分析鑒別能力,監督不到點子上,且部分干警素質不高,業務水平不高,辦案能力有限,應當監督的問題不能被發現;片面理解有關法律規定,不能更好的覆蓋檢察監督的全部內容,進而導致檢察機關不會、不敢監督。
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可以開展立案監督,偵查監督,民行監督,執行監督,執法監督等監督方式,這些涉及到公安、法院、執法機關等部門,存在發現難、溝通難、執行難、監督難等問題,需要檢察機關克服解決,同時在實踐中,檢察機關監督的線索基本上是依靠查辦案件過程中發現,通過個人或是有關單位、部門主動提供的線索十分有限,監督范圍和深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使檢察機關更為突出“監督主業”,也敦促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同步完善。
根本大法賦予檢察機關為法律監督機關,就應把自身定位到法律監督上來,要充分認識檢察機關在法律監督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善于把握法律監督的規律,做到法律規定到哪里,監督就到哪里,既要突出重點,又要消除監督盲區。在堅持自身嚴格執法辦案的同時,在依法配合的基礎上,更要依法制約,加強對偵查活動、審批活動和其他執法活動的監督。同時在檢察工作中要強化敢于監督、依法監督、規范監督、善于監督、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和平等、司法效率、監督與支持并重七個監督理念,推進法律監督工作科學發展。
爭取在立法上得到支持,從法律層面上明確人民檢察院在刑事、民事、行政訴訟各個環節實施法律監督的范圍、原則、程序、時限、職權和措施,同時,以法律方式明確被監督者不遵守法定要求必須承擔的法律后果,這樣才能保障監督者的監督與被監督者的接受監督之間得到緊密、統一、協調、科學的銜接,監督才會真正有力度。
(1)賦予對違法行政行為的法律監督權。檢察機關的監督并不必然地啟動糾錯和追責程序,糾正違法和檢察建議的執行仍然依賴被監督者的自覺性。明確檢察機關實施法律監督的范圍、原則、程序、時限、職權、措施及保障程序,明確偵查人員和配合調查的義務以及拒絕調查的相關法律后果,賦予檢察機關對違法偵查人員的建議更換權和懲戒建議權等。
(2)完善公益訴訟制度。民事訴訟法修改賦予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原告地位,明確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范圍。在此基礎上,有關法律還應作出如下規定:賦予檢察機關立案審查權、調查取證權、訴前通知權、提起公訴權,在訴訟費用上,檢察機關免繳民事公益訴訟費用。民事公益訴訟,不適用和解與調解,被告不能提起反訴。
(3)對法律監督手段漸進式加以規定。除抗訴外,對于口頭糾正、發書面通知、檢察建議、糾正違法等,不僅僅對多個監督事項分別采用,也可對同一事項漸進采用。
建立起有效的移轉機制和渠道,加強與外部有關單位的聯系,如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的聯席會議制度,完善議事規則,建立監督調卷機制,對決定監督的案件需要調閱卷宗的,公安機關、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充分發揮當事人的作用,利用其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特點,暢通渠道聽取意見,掌握辦案環節以外的情況,外開展監督增加途徑。建立與被監督機關溝通協調機制,對一些監督共性問題要向被監督機關通報反饋,需要協調解決的要及時提出,以便形成共識。加強與新聞媒體、信訪等部門的聯系,充分利用社會輿論來掌握線索,使法律監督在全社會形成一體化網格。
(1)要全面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完善審查逮捕、刑事公訴工作機制。健全檢察機關介入偵查、引導取證機制。貫徹證據裁判要求,健全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完善檢察環節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
(2)以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為核心,健全多元化民事檢察工作格局。認真貫徹民事訴訟法和司法改革要求,綜合運用抗訴、檢察建議等方式,加強對裁判結果、審判人員違法、執行活動的監督。研究制定民事裁判人員違法行為和執行活動監督標準,完善支持起訴制度。
(3)強化公益訴訟制度,拓寬檢察監督外延。深入推進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準確把握監督范圍,細化規則和流程,更好維護司法公正。
以檢察機關內設機構大部制改革為契機,整合現有力量,將一部分人員從案件中脫離出來成立專門監督隊伍,以辦案組形式實現法律監督,可以專門就案卷內容發現問題,運用查詢、詢問、調查等思維豐富監督手段,使監督事項案件化、程序化、規范化、專業化。突出法律監督的重點、廣度、深度,突出法律監督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