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晶晶
(318000 浙江新臺州律師事務所 浙江 臺州)
新刑事訴訟法第48條第1款規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對證據概念進行了新的定義,證據重新定義在刑事訴訟中“牽一發而動全身”,它標志著我國刑事證據觀念的全新轉變,證據的認定由之前的實質證據觀轉向當前的形式證據觀,所謂形式證據觀,就是注重證據和基本案情之間所具有的形式上的證明力關系,法官對于證據的采納認定在注重實質的合理性的同時。更加側重形式方面。證據的審查認定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是審查證據能力,確認相關材料是否符合證據種類,是否真實,是否可以納入訴訟活動;其二是審查證據效力,證據的生命在于證明力,符合證據種類要求進入訴訟活動的證據還需要確認其證明力的大小價值,確認其是否可以作為相關案件事實的認定根據。證據能力和效力是法律對每個證據能否轉化為定案根據的兩個同等重要的因素,又被稱為雙重資格審查標準,盡管是同等重要,但在邏輯上有個判斷的先后順序,即訴訟法學中的所要求的程序審查優先原則。證據的證明能力是證據法中的程序問題,即通常所說的證據的采納;證據的證明效力是證據法中的實體問題,即通常所說的證據的采信。
新刑事訴訟法根據刑事訴訟中出現的新情況和實踐需要規定:“證據包括:1、物證;2、書證;3、證人證言;4、被害人陳述;5、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和辯解;6、鑒定意見;7、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8、視聽資料、電子數據”八種。證據的屬性是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
庭審中的舉證、質證是法庭調查階段的重要必經過程,歸根到底就是法官審查證據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的過程,只有在庭審中充分聽取控、辯雙方的舉證、質證,才能做出客觀、實事求是的認定。
一是法庭通過證據出示和證據交換活動對證據的合法性進行證明。首先,新刑事訴訟法對證據的法律種類作了明確規定,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證據材料很難想象會被作為證據使用;其次,依法收集證據的主體、程序、手段等方面都應符合法律的要求或規定,違反的就不能成其為證據。這一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實踐中,很多人忽視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偵查的結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審判的結果,偵查階段的取證水平、規范程度,常常直接決定著法官最終對案件事實認定的精確程度。例如被告人供述、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只有直接經辦民警才能完整、全面、真實地反映當時陳述的情況,法官可能不是很清楚,只能閱讀裝訂好的卷宗材料。
二是通過展示證據并出示證據活動證明證據的真實性。法庭對案件事實進行調查,主要是通過案發現場遺留的物品或者痕跡來進行,但這不一定說明辦案過程中收集到的材料都是真實無疑的,我們講的案件事實,是法律上的事實,法律事實未必是客觀事實,案發現場的遺留物和痕跡的作用,就是作為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之間的橋梁。被人們所觀察并形成相應的語言文字記錄的事實,需要檢驗其真實性。
三是通過展示證據并質證證明證據的關聯性。證據要成其為證據,必須和待證事實之間具有客觀聯系,任何能用于證明待證事實存在與否的材料都可以作為證據適用。從字面上看,新刑事訴訟法中強調“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說明證據和待證事實之間是一種形式上的證明與被證明關系。就要求當庭對證明對象主要犯罪事實和量刑情節進行舉證和質證。其中犯罪主體要件事實主要包括是否具有責任能力和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其次案件審理的主觀要件事實包括故意、過失和特定目的的事實;最后案件審理的客觀要件事實是指相應的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和量刑情節比如時間地點對象等等事實,在審理過程中都需要予以出示和質證。如果某項材料在形式上與待證事實毫不相干,從而可以認為不具有相關性,就不能被法官所采納。
證據的采信標準和案情的證明標準是一體兩面的關系,證據要達到能被采信的標準,則必須能夠達到案件事實的證明力要求,也就符合案件事實的證明標準。從證據的證明力大小的角度來看,符合定罪量刑的證明標準的相關材料,一定是能夠被采信的具有足夠證明強度的證據。從認定事實的角度說,它是案件的證明標準,從定罪量刑的角度來說,又是達到采信標準。具體到現行法律規定,證據的采信標準是“證據確實充分”,案件的證明標準是“案件事實清楚”。在具體個案當中,證據確實充分能夠印證案件事實的查清狀況;案件事實的清楚與否也以為著證據確實充分。
認定標準就是看證據是否確實、充分,其認定標準要求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同時也需要是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最后還需要是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1)品格證據規則。所謂品格證據規則是指人證在社會中的形象、地位或品行。通常情況下,證人、被告人、被害人的品格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2)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非法證據是屬于證據不具有證據能力的一種,取證手段違法導致非法所得的證據不具有證據能力,被排除于法庭之外。進行證據排除,其一個目的在于審查辦案人員的不當或違法行為,以此來校正違反憲法第四修正案而為的不合理的搜查和扣押。新刑事訴訟法第54條規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3)證明力優先原則。有些情況下法官在對證明同一案件事實但相互矛盾的證據進行審查時,不能判斷出相互矛盾的證據哪種是真實可信的話,需要根據證據證明力的效力等級和證明力大小做出取舍,最終確定采信何種證據。確定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方面:原則上證明力的大小遵循原始證據大于派生證據的原則;直接證據優先于間接證據;經公證證據、經有權機關出具的證據大于其他來源的證明力;專業機構出具的證據的證明力大于普通證據材料;無利害關系的證人證言的證明力大于有利害關系的證人證言的證明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