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津
(350003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學 福建 福州)
契約精神是市場經濟活動、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風尚,是長期發展以來凝聚的先進思想結晶,而現如今存在的誠信缺失、徇私舞弊等行為踐踏了法律與契約精神,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為確保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就必須探究現代契約精神的異化問題,使契約精神得以回歸。
契約精神由來已久,是西方社會一種被普遍認可的精神,本質是契約自由。平等、自由、守信、救濟是其核心內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在漫長的歷史沿革中,契約精神也產生了一些變化,如今已由私法向公法領域、社會人際關系方面發展。研究契約精神,對于交易活動、私權與公權關系的處理等均有宏觀指導意義。
當今契約精神依然植根于民眾心中,其所營造的良好社會秩序令人向往,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人盡皆知。然而,在媒體發達的時代,違背契約精神的行為被廣泛傳播,近幾年各種低俗、負面新聞報道充斥熒幕,影響了一部分人的思想與行為,不利于社會發展。現今社會契約精神異化大致有三方面表現:
1.法治意識層面
維護法律權威、倡導法治意識,是契約精神長存的根本保證,但是法治精神深入人心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現階段,徇私枉法、有法不依、釣魚執法等不遵守契約精神的現象依然存在。典型的如2009年在上海發生的警方對黑車司機的“釣魚執法”事件,雖是個別現象,但踐踏了法律,違背了契約精神,負面影響較大。此外,2013年大慶石化公司紀文學受賄案、內蒙古烏蘭察布殷貴花案件,都是國家公務人員缺乏少法治意識,違背契約精神,以權謀私,收受賄賂的典型案例,挑戰了公平、平等、正義的原則和底線。
2.人際交往層面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中國廣大農村夜不閉戶,見面打招呼的生活環境正在改變。防盜門、貓眼,各類防止偷竊、誘拐等的警告使人們對于陌生人有了更高警惕,人與人也不再經常走動,而是在電子設備上進行交流。以往的誠實、信用、守約被留心眼、提防、憑本事不還錢等思想取代。這些都是社會交往中契約精神缺失的縮影。現代化帶來更高的生活品質,但是人與人之間反倒更疏遠,道德上的負罪感降低,契約精神難以維系。
3.社會經濟方面
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一種法制下的契約經濟。在經濟活動中,商業契約與市場規范為經濟交易活動提供框架,規范各項行為活動。一些商人一味逐利,無視了長遠發展與商業信譽,導致市場經濟活動難以快速發展。以建筑行業為例,盡管出資方從造價、工期、質量、維修等多方面進行約束,但施工方依然采用拖延、重建等等做法使出資方遭受重大損失的現象依然屢見不鮮,不講信用、踐踏規則等行為時有發生,社會經濟生活缺乏誠信保障。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世界矚目,但相關的法制建設難以跟上、人們的思想在不斷遭受沖擊;加之媒體沒有做好社會輿論引導,使人們思想、行為、乃至價值觀上出現很大差距,社會約束不足、追責不力,道德倫理屢遭踐踏。無論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均有不足。守護契約精神者遇到不守契約精神者很容易受到損失,造成守信成本高、失信收益高的異化現象。
在我國各項事業穩步發展,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的今天,誠信建設正在進行中,與之對應的現代契約精神也應同步回歸。
1.推進法制建設
契約精神必須有法律支持才能形成社會都會遵守的準則。一要推進法制建設,彌補法律漏洞,讓各項活動都有法可依,使違法者無處可逃。二要提高全民守法意識,拒絕以權謀私、濫用職權等行為,維護法律權威。三要讓群眾在守法的同時也要積極參與立法過程,提高法律的民主性和科學性,自覺守法,使法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契約。四要讓群眾自覺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逐漸養成維權的行為習慣,使法律得到更好的遵守和執行。
2.加強公務人員的責任意識
在社會體系中,公務人員是政府形象的代表,對社會風氣與秩序的建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提升公務員責任意識,以身作則,使法律的契約精神得以弘揚,成為契約精神的倡導者與維護者,做到秉公辦事,對待群眾一視同仁,耐心傾聽群眾的聲音,秉持“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
3.建設社會信用體系
大力促進企業和個人誠信體系建設,建立誠信管理機構。一要通過數據聯網互通,發展信用服務企業與信用評級公司,二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強化信用立法,出臺失信懲戒條款,提升失信成本,依靠震懾效應促進全民守信的良好風尚形成,弘揚契約精神。三要大力弘揚誠實、守信、公平競爭,以報紙、電視、網絡等各種載體為媒介,規范新聞內容,宣揚誠信教育,使誠實守信的美德深入人心。學校要重視學生的道德誠信建設,做好育人工作。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從小有誠信、仁愛、友善、平等,等思想,做一個有道德,懂誠信的人,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契約精神體現在社會各個層面,應該是無論地位、親疏都應遵守的神圣約定。國家不是為了保護親者、弱者,而是要讓契約精神成為一種風尚,使民眾在平等、自由、法制、公正的環境下共同推進社會進步。在法律法規日益完善、誠信體系建設不斷推進中,現代契約精神必將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