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濤
(523710 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 廣東 東莞)
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在我國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亦是受到了廣大群眾密切關注,其中高職院校成為校園暴力的主要滋生點,校園暴力案發數量占據整體將近七成,這不由引人深思。
1.校園暴力的定義
校園暴力并未上升至國家法律程度,雖然國內外專家都有所涉獵,但始終沒有得出一致認同的定義,綜合而言,本人認為校園暴力應該從前提,結果兩方面進行定義,前提包括人物限制在在校學生,意愿限制為故意,結果范圍則包括對于師生身心造成影響,對于財務進行破壞,對于秩序進行擾亂等任意其一。
2.高職院校校園暴力犯罪的成因
第一,我國高職院校對于校園暴力缺乏防控意識,難以在萌芽期發現隱患消滅隱患,致使校園暴力行為不斷惡化,最終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面。學校監控措施不足,對于暴力行為懲罰不夠,導致暴力行為犯罪成本過低,使得學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同時高職學院往往缺乏必要的監控和巡邏人員,這就使得一旦暴力現象出現,受害者很可能孤立無援,更助長了施暴者的囂張氣焰。
第二,縱觀全國,各大高校普遍配備專業心理咨詢師,面對學生心理問題時擁有較好的應對措施,對學生免費開放,將很多可能導致犯罪的扭曲心里消滅在萌芽之中。但是高職院校對于這方面普遍缺失,而且高職院校學生更容易出現情緒失控,這就很可能導致校園暴力案件出現。
第三,高職院校出現暴力事件與自身素質有著一定關聯,高職院校學生雖然不乏勤奮刻苦之類,但是大部分都是上學期間成績不好的差等生,自律性較差,一旦缺乏合理疏導并且受到不良影響,很容易走上犯罪之路,
第四,高職院校學生往往出身于單身家庭,家長對于孩子學業并不關心,或者缺乏關心的能力,只能在物質上給予支持。這就使得在家庭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缺乏關愛,從小性格扭曲存在缺陷,這就為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埋下隱患。
第五,當前信息散播速度過多,同時網絡上大量色情暴力信息層出不窮,這些刺激獵奇的事項很容易激發高職院校學生好奇心,同時他們缺乏必要的自控能力,最終導致走上犯罪的不歸路。
(1)結伙犯罪現象突出。高職院校校園暴力往往以集體形式為主,成員主要包括宿舍舍友,同班同學,還有小部分為學校老鄉。
(2)突發性犯罪比較多。高職院校學生情緒起伏較大,一旦受到刻意甚至無疑挑釁,都會導致沖動行為出現,因此校園暴力往往缺少籌備環節,以突發性犯罪為主。
(3)犯罪嚴重性趨強。網絡傳播導致暴力思想橫行,不僅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暴力手段借鑒,更致使他們無視犯罪后果和道德準則。由早期的勒索打罵,逐漸延伸為傷人,殺人,甚至奸殺等等令人發指的惡劣行為。
(4)財產和性犯罪多發。受到不良氣息沾染,高職在校生思想出現問題,以攀比和性滿足為榮,這就致使校園暴力的目的集中在索取錢財以及獲得性滿足方面。
根據統計,求學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分布較為集中,主要集中在十六歲到二十歲之間,但其跨越了十六歲與十八歲兩個重要節點。當嫌疑人年齡在十六歲以下時,如果其犯罪行為并非殺人,爆炸,投毒,搶劫等惡劣行為可以免負責任,如果嫌疑人年齡在十八歲以下,其犯罪行為可以從輕發落。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對于刑事責任的判斷標準僅僅局限于年齡,忽視了身份重要性,這就使得高職院校學生身份并未起到應有作用,十八歲到二十歲之間的學生一旦犯錯,將與社會人士一樣承擔所有刑事責任。
(1)從刑事司法政策的角度。我國刑法對于未成年人犯罪較為照顧,但是僅僅局限于年齡,這就導致高職院校中大于十六歲,尤其是大于十八歲的學生,一旦犯罪只能與社會罪犯得到相同判罰,不僅沒有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甚至會使得他們被監獄罪犯帶壞,耽擱學業之余更使得未來發展不容樂觀。
(2)從高職院校教育的角度。高職院校自身必須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學習基本技能之余,更應該重視思想教育,在思想容易出現問題的關鍵時期,夯實思想教育。同時高職院校應該建立專有團隊,消除可能滋生校園暴力的隱患所在,加強監控,防患于未然。另外還應該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打造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緩解壓力引發共鳴的場所,同時對于受害者及時關注,幫助她們及時走出心理難關。
(3)從家庭和社會的角度。家長是學生的后盾,如今部分家長思想境界較低,認為滿足學生物質需求即可,忽視了日常對于價值觀的培養,導致校園暴力現象頻繁出現。因此家長必須承擔責任,與學校及時溝通,搭建課內課外多重保護體系。社會力量亦是應該盡職盡責,凈化社會環境,做到輿論引導,共同維護高職在校學生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