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033000 呂梁學院離石師范分校 山西 呂梁)
2016年1月1 日到2017年12月31日,我國法院所接收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當中,未成年人最容易觸犯的是搶劫罪、盜竊罪以及故意傷害罪,其中,2017年法院接收未成年人聚眾斗毆、尋釁滋事案件的比重較2016年有所提升。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被告人中,初中生所占的比重最高,占總人數的68.08%,是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的主要人群。從被告人年齡上看,主要集中在16~17周歲。具體來看,這個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容易觸犯盜竊罪,14~15周歲的未成年人容易犯搶劫罪。從性別上看,男性未成年犯罪人數的占比達到了93.44%。從作案場所上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KTV、網吧、酒吧等娛樂休閑場所,案發的時間主要在21時到凌晨3時。從作案手段看,其手段兇殘,社會危害性極大。
未成年人思想比較單純,無法甄別不良信息,各種不良信息的傳播對于青少年行為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很多未成年人都熱衷對小說、媒體以及電影中犯罪情節進行模仿,效仿其作案手段,從而實施犯罪活動。盡管國家三令五申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網吧,可是這種現象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很多未成年人的父母為了生計而遠走他鄉,這種人戶分離的模式使得未成年人的管理與教育工作更加的困難。
首先,很多父母對未成年人沒有及時進行正確引導、教育以及監管,無法及時的糾正孩子身上所出現的各種不良行為,當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的角色卻缺位了,造成了孩子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家長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一部分家長自身的素質較低,導致了孩子在家長影響下逐漸偏離既定軌道。最后,家庭的不和睦。未成年人長期生活在缺少關愛的家庭中,其犯罪率較普通家庭的孩子會有所提升。
在對未成年人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的學校沒有開設犯罪心理學課程,這造成了未成年人沒有及時接受預防犯罪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此外,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學校的環境有著直接關系,調查數據表明,63%的未成年人都曾經歷過校園暴力事件,由此可見,校園暴力長期存在于校園中,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直接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群體以及團伙犯罪占比為80%左右,團伙犯罪、集團犯罪已成為了主要形式。未成年人處在叛逆期,大多數不喜歡和父母相處,更喜歡結交各種各樣的社會朋友,在同伴的慫恿或威脅下,再加上心理不夠成熟,便最終實施了犯罪。
構建一套明確的指標,通過對核心指標的檢測,掌握未成年人的犯罪情況。指標要包括涉罪率、犯罪率以及重新犯罪率。其中犯罪率指的是年度判決犯罪的未成年人數量和未成年人總數之間的比值。統計犯罪率能夠準確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況,有助于有針對性的實施治理措施,合理的安排犯罪預防措施。涉罪率指的是在特定范圍內涉嫌犯罪的人數和一定人口總數的比值。未成年涉罪率就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量和未成年人總數的比值。統計涉罪率有助于客觀體現未成年人犯罪動態。此外,治理未成年犯罪不能單純著眼于當下,還要從長遠考慮,避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所以,重新犯罪率也是統計未成年犯罪的動態指標。重新犯罪率指的是某個年度內刑法執行完畢后,五年內又犯應判處刑罰的未成年人故意犯罪數和同一年度刑法執行完畢人員總數的比值。利用重新犯罪率能夠有效評估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效果,可以持續性的監測未成年人犯罪動態變化。從涉罪率、犯罪率、重新犯罪率進行全面和細致的檢測,并明確相應的指標,是未成年犯罪治理的必然要求。
少年司法制度是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關鍵制度,完善少年司法制度能夠有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從我國司法實踐層面看,少年司法制度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加強預防與控制。少年司法制度需要將處置對象放在未然之罪上。未成年犯罪包含了嚴重不良行為與不良行為,因此,完善少年司法制度需要從一定意義上去“司法化”,預防以及控制未然之罪。
其次,堅持以教代罰。少年司法制度的有效運行不能只是考慮追訴犯罪行為,還需要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回歸以及重新社會化的基本訴求。在這方面,我國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少年司法所遵循的福利模式,注重以教代罰,來避免未成年人的越軌行為,構建早期的干預制度,給予未成年人更多的再社會化空間。
最后,完善權利配置。未成年司法制度當中,合理權利配置是非常重要的,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區別于成年犯罪治理的權利行使。合適成年人在場權應該被作為少年司法制度中的一項新的訴訟權利。合適成年人在場權,是指未成年犯罪人在被詢問審判的時候享有應有合適成年人在場的權利。目前,我國刑法中并沒有明確該權利,只存在關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夠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的相關規定,與少年司法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有一定差距。如果能夠明確合適成年人在場權,將會進一步完善未成年訴訟權利體系,將更加有助于司法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