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瑋
(230061 安徽時代物資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017年,北京中科水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水景”)一紙訴狀將北京中科恒業中自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恒業”)、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湖濱管理處(以下簡稱“西湖管理處”)告上法庭,認為西湖管理處與中科恒業以考察名義剽竊了其創作的音樂噴泉編曲侵犯了其所擁有的《傾城傾國》 《風居住的街道》的著作權。一審認為,著作權法規定的具體作品類型中,并無音樂噴泉作品或其編曲作品這種作品類別,但整個噴泉音樂作品進行舞美、燈光、水型、水柱跑動等方面編輯、構思并加以展現的過程,是完整的藝術創作的過程,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法院據此判令中科恒業和西湖管理處停止侵權、公開致歉、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支出共計9萬元。后兩被告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二審法院審理后,肯定了音樂噴泉符合作品的一般構成要件,將涉案音樂噴泉作品歸入美術作品范疇予以司法保護,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至此,關于音樂噴泉作品歸屬爭議在司法實踐中得到了解答。然而,在著作權客體有可能不斷擴張的情形下,如何判定新作品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及其合理歸類,值得深思。
案例中,一二審法院均認可音樂噴泉符合作品的一般構成要件。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即構成作品應具備兩個標準——獨創性和可復制性。[1]目前,在鼓勵創作的大背景下,對創造性要求是符合最低限度即可。就本案而言,音樂噴泉是創作者智力創造的結果,同時涉及可固定的視覺和聽覺的融合,符合著作權法上說稱作品的特征,是著作權法上所稱客體。
中科水景提供的著作權登記證書顯示其登記的音樂噴泉系列作品的類別為: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方法創作的作品。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四條第11項的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組成,并且借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電影作品強調的是通過介質固定,音樂噴泉作品則展現的是立體動態的畫面,并非像電影作品一樣存儲下來。因此,音樂噴泉作品與電影作品保護核心不同,不宜將其納入電影作品的保護范疇。
一審法院雖認定音樂噴泉作品屬于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但未直接將該作品歸到法律所規定的作品種類中,而是依據《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九)項,將其歸為“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可見只有明確增加的作品類型才能受到著作權法保護。[2]在現行法律框架不完備的情況下,該兜底性條款一旦面對具體問題只能形同虛設,無法予以適用。
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①音樂噴泉是噴泉噴射效果呈現的過程,符合美術作品中對作品的形式要求、表達方式和最后呈現多方位兼顧的特征表達。同時,美術作品區別于其他智力創造成果,必須具有美感的藝術性表達,這也是音樂噴泉作品所具有的審美特征。二審法院在從文義解釋和法律解釋的價值追求角度論述該種新型作品可歸入美術作品保護范疇,而并非是向一審法院一樣去適用“兜底性條款”,這種判決結果既滿足了公眾對該種作品應受法律保護的普遍期待,也有效地解決了技術發展與立法技術不相匹配的困境。
通過分析,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將音樂噴泉歸為美術作品比歸入電影作品更加合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隨時可能出現的新的作品類型,我們一方面應當堅持司法謙抑性原則,慎用兜底性條款,另一方面應當回歸問題本源,加快我國《著作權法》的修訂進程。
我國《著作權法》對作品類型采取的是列舉式立法,同時設置兜底條款,但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并沒有其他法律、行政法規涉足作品的定義,這種“形同虛設式”立法為解釋適用新的作品類型帶來困境,只能變成僵尸法條。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來看,其在第五條第一款列舉了15種作品類型,同時在第十六項規定了“其他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這種概括性表達給了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間,可以據此將符合作品構成要件的“新作品”納入保護范圍。
雖然二審法院將音樂噴泉歸入美術作品類型,但該種分類更像是基于現有法律法規框架下作出的一種“權宜之策”。音樂噴泉與美術作品具有諸多的相似性,然而后者強調的是具有美感的靜態藝術表達,前者訴求保護的則是整體動態噴射效果[3],因而這種分類亦是值得推敲的。法國知識產權法典第二章規定,受保護的作品類別中包括視聽作品,即指“有聲或者無聲的電影作品以及其他由連續畫面組成的作品”。[4]《送審稿》第五條第一款第十二項規定:“視聽作品,是指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連續畫面組成,并且能夠借助技術設備被感知的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劇以及類似制作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這種對“視聽作品”的定義重構顯然更加符合國際通行做法,不再限定“攝制”方式,也不再限定“介質”載體,而是從作品本身特征出發,從而使很多利用新技術創作的作品都能受到保護。回歸到音樂噴泉案,涉案作品實質上更加符合《送審稿》規定的“視聽作品”特征,應將其作為視聽作品加以保護。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各種運用新技術手段的“新作品”也日益增多,借西湖音樂噴泉案之機,立法部門可以加快《著作權法》的修訂工作,在立法技術上與國際接軌,優化現有的作品類型,將更多運用新技術手段實現得具有創造性的智力表達納入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八條第(四)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