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菲
(110854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遼寧 沈陽)
隨著新刑訴法的修改與完善,使得之前許多漏洞百出的法律條文得到進一步的彌補和完善,更好地發揮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監視居住作為一項鮮明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在這一次大規模的修法中不僅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也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與完善,使其更加完備。
監視居住是指公、檢、法在刑事訴訟中命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不得離開住處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對其行為加以監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根據法條的規定,監視居住是一種替代性措施,替代逮捕和取保候審,也就是說,適用監視居住的前提是要先滿足逮捕和取保的條件,如果前提并不滿足其條件,即便滿足了監視居住的條件,仍舊不能適用監視居住,經過這次的修改,使得監視居住的強度位于逮捕和取保候審之間,從而使得強制措施的體系更加完善。不僅如此,新法將監視居住分為一般的監視居住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這樣不僅增強了監視居住與其他強制措施之間的關聯性,也讓取保候審和逮捕之間有了一個可以緩沖環節,使得逮捕等類似羈押的強制措施充滿意義。
既然監視居住是位于逮捕和取保候審之間的一種替代性的措施,就不應該與逮捕的性質相同,逮捕相當于羈押,完全剝奪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取保候審是部分限制人身自由,既然是替代性,就應該享有非關押的權利和與之相對應的自由,但是實踐中的監視居住卻是將人限制在一定的場所內,未經執行機關批準和決定機關的同意,被監視居住的人不得擅自離開住處。這就相當一種變相的拘禁,導致與替代性背離,所謂逮捕的替代性在法理上講應當是完整的自由,而非是在不關押的狀態之下的一種相對的不自由。
首先,若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監視居住,必定要指派足夠多的人手在24小時內不停地對其進行監視和控制,一旦有大意或者疏忽,就可能導致犯罪嫌疑人逃離控制,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就注定要耗費巨大的成本,不僅僅是人員的費用,也要包括被監視居住人的生活起居一系列在內的費用;其次,許多基層的偵查機關仍然在技術上存在缺失,盡管新法規定可以通過電子監控或者不定期的對其進行監控,但是目前的中國基層偵查機關仍舊在技術上落后于許多國家,若要使用相關的機器對其進行監控仍需在技術上加以改進和革新,這對于某些地區的偵查機關仍舊是一條很漫長的道路;最后,在調動人員在不同區域進行監視居住也要耗費巨大投資,中國每年的犯罪率并不低,而符合監視居住條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數更是居高不下,這不僅要浪費警力人員,更要投入許多精力在人員的配置和調動方面。
當今社會的日新月異,科技的逐步發展,許多高新技術的產生使得人們之間的溝通更加聯系,更加緊密,這也導致了偵查機關更加難以監視被監視居住人的外部環境,由于社會的流動性比較大,也使得被監視居住人的外部環境更加的陌生化,偵查機關無法利用熟人社會對其進行監視,增加了監視居住的困難度。除此之外,監視居住的社區環境逐步松散,以至于法律所規定的“不得未經批準離開住處”等相關限制越來越難,使得監視居住制度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首先,對于不符合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的條件,一律不得適用監視居住,因為監視居住有其適用的前提,一旦前提不符,更談不上適用;其次,要加強相關技術的發展與革新,盡量能使用電子監控以減少人員的監控,減輕基層偵查人員的辦案壓力;最后,在適用有關的電子監控時,應當注意保護被監視居住人的隱私權,保護其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