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龍
(225800 寶應縣人民檢察院 江蘇 揚州)
“信”即相信、信任、信賴之意,指一方對另一方的認可、信服。“公信”則可以理解為公眾對一方或對某項事物的心理認同,“力”是指力量、力道、力度,是程度詞,與“公信”組合后,是對“公信”進行直觀地量化表現。“公信力”屬于政治倫理范疇,表示公眾的信賴度,一般用作形容社會公眾對黨群機關、政府機關等代表黨和國家履行管理社會事務職責的單位或組織的認同感和信服度。檢察公信力顧名思義是檢察機關各項工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地位,是人民對檢察隊伍、檢察工作的認可度、滿意度,直接反映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工作的全面感受和現實態度,間接體現檢察工作開展的好壞,是否符合新時代人民需求。
新形勢對檢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推進檢察公信力建設是促進檢察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檢察機關是中國司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對司法發展的貢獻度需要人民檢驗,是否真正做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需要人民自己去評判。公信力便成為人民對檢察工作評價的最佳答案,是衡量檢察工作在人民心中的份量的標準。良好的公信力是人民群眾支持促進檢察事業發展的充分的理由。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對司法體制改革任務、目標作了具體闡述。《決定》中提到的要確保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招錄、交流制度,完善人員分類管理制度。這些改革要求旨在說明要強化檢察工作公正規范的外界形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這一切實質上是為了提高檢察工作質效,進而促進檢察公信。
為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法官檢察官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意見》,文件對加強檢察隊伍“三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為進一步鞏固落實司法責任制指明了方向。對員額制的落實、遴選標準和程序、職權配置、權力運行、績效考核、內設機構改革等進行了細化。《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監督制約,提升司法公信力,對于檢察機關來說就是提升檢察公信力。建立健全檢察官懲戒制度,切實打造一支對黨忠誠、能征善戰的檢察隊伍。
檢察機關要獲得良好的公信,必須要通過展示過硬的專業水平,積極履行好打擊犯罪和法律監督的法定職能來實現。只有專業,才能辦好案,才能精準打擊犯罪,維護社會公正。檢察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各類刑事法律規定、刑事政策,必須具有獨特的監督本領,敏銳地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意見建議,有效促進社會法治建設。
形象是反映人或事物的外部特征。“以貌取人”的意思大概就是以形象判斷人。形象一般可以反映人或事物的內在,但不是絕對的,有句話叫不能“以貌取人”,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它的性質、職責決定了它必須要有一個威嚴的、規范的形象,這也取得公眾信任的必要條件。
工作業績是資本,這里工作業績包括多方面,對社會法治建設的貢獻、檢察隊伍建設、檢察文化建設、司法辦案、綜合工作等。這就要凝聚全體檢察干警的力量,聚焦主業、團結拼搏,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一是要凝聚共識。加強干警職業尊榮感和集體榮譽感建設。從思想上形成共識,讓爭先創優,服務大局的理念在每個干警心中生根發芽;二是要明確目標。確定檢察工作的總體目標及各個領域的具體目標。引領干警咬定目標不放松,創新思路、改進方法,牢固樹立必勝信心;三是完善激勵機制。研究創新好的激勵方法,有效調動干警積極性,激發干警干事創業熱情,進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最終獲取社會公眾的信賴。
加強與人民的聯系,是最直接地展示檢察工作,獲得公信的路徑和渠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人民就是那“水”,檢察機關就是那“舟”,一切以人民為中心,以大局發展為根本,注重與人民的有機聯系,才能獲得認可和信任。一是要加強人民監督。加大人大代表聯絡力度,提高人民在檢察工作中的參與度,切實增強檢察機關的人民性。二是要注重人民訴求。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經常性聽取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需求,依照法律規定,立足職能,結合實際,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訴求。三是要加強與人民溝通。建立完善常態化聯系機制,虛心接受群眾對檢察工作的批評,理性對待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的肯定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