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喜霞
(317200 浙江省天臺縣人民法院 浙江 天臺)
刑民交叉不是嚴格的法律概念,而僅僅是法律研究現象的表達。具體而言,由于案件中法律事實和法律主體的巧合,案件程序的選擇和實質責任的承擔相互交織。我國對此類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債權人保護和刑法目的的實現上,從擔保合同的效力,擔保人責任的范圍及其性質來看,在理論界很少討論。
刑民之間的交叉也稱為“刑事與民事交錯”,“民事與刑事交叉”,“刑事與民事相結合”與“刑事與民事交織”,這不是一種嚴謹的法律概念,只是法律研究對象的表達。有學者認為,刑事與民事交織的案件不僅涉及刑事法律關系,還涉及民事法律關系,這兩個案例相互交織,互動和相互影響;有學者認為,刑民交叉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與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有關,但刑民交叉案件的法律事實之間存在一定的牽連關系;第二,由于法律關系中涉及的法律事實相同,很難確定它是由刑法和民法的跨案引起的刑事法律關系還是民事法律關系;第三,由于同一法律事實既侵犯了刑事法律關系,也侵犯了民事法律關系,構成了刑事案件與民事案件的交叉。還有學者認為,民刑交叉案件的實質在于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重疊,法院應首先確定在審理刑事與民事之間的跨案件時適用何種審判程序,當程序發(fā)生沖突時,應根據不同的標準和個案判斷選擇最佳的審判程序。結合上述觀點,本文認為,民刑交叉是指在法律事實中的案例,法律主體存在重疊,因此案件程序的選擇和實質責任相互交織,相互作用與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私人貸款的借款人經常被懷疑非法吸收公共存款和籌集資金進行詐騙,也就是說,同樣的法律事實導致了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很難判斷私人貸款的標準數量是否屬于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罪行。首先,當私人借貸借款人簽訂貸款合同時,很難確定借款人在合同訂立時主觀上有非法籌集資金的目的,其次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犯罪,它是指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或者變相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其客觀行為是,未經主管當局批準,為全社會吸收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時期內償還本金和利息。其實質是借貸行為擾亂了金融秩序,借款行為并非針對公眾(包括單位和個人),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是一個連續(xù),不間斷的過程,非特定公眾是一個量變的過程中的質變。因此,并非所有私人借貸行為都是為了吸收公共存款,私人貸款的法律事實并不一定需要在刑事審判中加以認定。
與金融借貸案件交叉的大多數刑事犯罪都是欺詐罪中的貸款欺詐罪,貸款詐騙罪是指非法占有的目的,制造引入資金,項目等的虛假理由,使用虛假經濟合同,使用虛假證明文件,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為擔保,反復保證超越抵押財產的價值,或通過其他方式,欺騙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或大筆資金的行為。貸款詐騙罪是一種金融犯罪。它在金融借款方面的表現見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中(2)和(3)條。即使用虛假貸款合同或虛假文件,但在司法實踐,虛假合同或虛假文件中對民事案件結果的影響,還應在具體案件中進行具體分析。
當法院審理刑民交叉案件中的民事借貸案件或金融借貸案件時,在審理程序的選擇,合同的有效性的確定和合同的確定方面存在著不同判決的嚴重現象。擔保人在同一案件中的責任,主要原因在于片面,機械地理解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導致法律適用上的混亂。刑民交叉案件中擔保人責任判決的適用法律法規(guī)主要是[1998]第7號司法解釋,[2015]司法解釋第18號和合同法第52條以及司法第8條對擔保法的解釋,值得深思的是它的頒布背景以及立法究竟是什么,三種法律解釋的內容是否存在邏輯聯(lián)系,只有清理這些問題,才能更準確地適用法律。
正是由于刑事犯罪的存在,當我們認定擔保人在交叉刑事案件中的責任時,常常有透過云層看月亮朦朧的感覺,在選擇審判程序和確定貸款合同和擔保合同的有效性時,法院將受到這種迷霧的影響,從而導致思想陷入僵局,無法準確適用法律。本文的研究是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同一案件判決不同”的問題,即如何在刑民交叉案件中擔保人責任問題。只有在確定擔保人責任范圍的基礎上,才能明確債權人的權利,達到平衡債權人和擔保人利益的目的,維護私法的自主權。